道德情操论 第一章 论同情

貢獻者:末至 類別:简体中文 時間:2022-07-12 10:39:31 收藏數:1 評分:0
返回上页 舉報此文章
请选择举报理由:




收藏到我的文章 改錯字
众所周知,自私是人类的天性。但在人的天赋中除了自私的本性之外,还有一种本性也是客观存在的,那就是
怜悯或同情。这种人类本性之外让我们也不由自主地去关心别人的命运,感受别人的幸福,同情别人的苦痛。这
种原始的情感遍及每一个人类个体,并非为品行高尚的人所独享,即使罪大恶极的恶棍,我们也无法否认他拥有
怜悯和同情的本能。
那么,同情是如何产生的呢?同情需要建立在我们对别人的感受有一定的理解之上,只有理解别人才能让我们
对别人的遭遇有一种设身处地的情绪体验。如果缺乏直接经验,我们必须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充分运用移情才
能体会别人的感受。尽管我们借助想象所模拟得到的这种感官印象,并不是我们移情的对象所得到的完全的感官
印象,但这种移情的想象力却能让我们将心比心地将自己化为移情对象,并且自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对象的躯体
,我们的喜怒哀乐就是他的全部感受。从一定程度上讲,我们已经和移情对象融为一体,他的痛苦会让我们觉得
烦恼和悲伤。因为我们借助移情和想象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与我们想像力大小成正比例的类似情感。
如果这样解释还不容易理解的话,那么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由于我们同情别人的痛苦,尽可能真切地揣摩
体会受难者的痛苦,我们才能体会受难者的感受及其受到的影响。当我们看到别人身体的某个部位遭受重击时,
我们的身体会产生条件反射;当我们观看舞蹈表演时,也有舞动的欲望;当我们看到乞丐裸露的脓疮时,会觉得
难受;还有当我们看到溃烂的眼睛时,也会产生一种非常明显的疼痛感。同样,我们为英雄的幸运而高兴,为他
们的不幸而悲伤。凡此种种,在人们所能拥有的各种激情中,旁观者都是通过他们的移情想象来体会受难者的情
感的,并认为自己的体会与受难者的感受是一致的。
“怜悯”和“体恤”是用来对别人的悲伤表示同感的词汇,而“同情”可以用以表示对任何一种激情的同感,
即无论是悲伤还是快乐的情绪体验,我们都可以用“同情”指称。同情似乎仅来自于对别人情绪的察觉,激情
似乎可以在个体之间相互感染。笑脸使人轻松愉快,愁容令人失落伤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激情在我们
尚不知其发生原委时,引发的不是同情,而是厌恶和抵触。发怒者的狂暴让我们由衷地讨厌他本人而不是讨厌
他的敌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发怒的原因,所以使我们对发怒者的移情和想象发生障碍而难以获得他内心真实
的情绪体验。但我们却能目睹他发怒所指的对象并且能体会到对方可能遭受的伤害。因此,我们同情的后者的
惊恐,并一直反对发怒者。
别人高兴或忧伤的表情通过情绪使我们联想到他们命运遭遇,但愤恨却使我们联想到更多相关者。我们同情
一个人的好或坏,却不能同情一个人的暴怒,在知晓详情前我们对暴怒者都是抵触的。其实,即使我们对别人
的悲喜产生了同情,这种同情往往也是不到位的。号啕者除了表示他非常痛苦外,带给旁观者的与其说是同情
,倒不如说是探究的好奇心和准备加以同情的倾向而已。
因此,同情并不直接来自对方的激情,而是来自对方激情产生的环境。我们同情一个人实际上是按我们的思
路和想象进行的一种自我情绪体验,这往往与当事人的感受存在相当的差距。比如为别人的粗鲁举止而羞愧,
为疯子丧失理智而悲哀。此时我们的感受是来自一种想象推测,并不是对方真实的自觉意识。
一位母亲因孩子被病痛折磨而心如刀绞,其实母亲的恐惧来自对孩子疾病后果的担忧,而不是当下孩子身体不
适的真切体验。再如我们对死者的同情主要来自对他们生命消失后他可能面临的不幸境况的想象,而不是死者本
人的的真实境遇和体验。但我们不能由此否定想像的意义,可能正是由于对死亡的恐惧想象抑制了人世间很多不
义之事的发生。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熱度:
文章難度:
文章質量:
說明:系統根據文章的熱度、難度、質量自動認證,已認證的文章將參與打字排名!

本文打字排名TOP20

登录后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