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第一章 节选)

貢獻者:炼炼炼1201 類別:简体中文 時間:2019-08-27 17:27:15 收藏數:16 評分:0
返回上页 舉報此文章
请选择举报理由:




收藏到我的文章 改錯字
少之时
从外表看来,我的生命是平平无奇,极为寻常,而极无兴趣的。
我生下来是一个男儿――这倒是重要的事――那是在一八九五年。
自小学卒业后,我即转入中学,中学完了,复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到北京任清华大学英文教师。
其后我结婚,复渡美赴哈佛大学读书一年(1919-1920),继而到德国,在殷内和莱比锡两大学研究。
回国后在国立北京大学任教授职,为期三年(1923-1926)。
教鞭执厌了,我到武汉投入国民政府服务,那是受了陈友仁的感动。
及至做官也做厌了,兼且看透革命的喜剧,我又“毕业”出来,
而成为一个著作家――这是半由个人的嗜好亦半由个人的需要。自此以后,我便完全托身于著作事业。
人世间再没有比这事业更为乏味的了。
在著作生活中,我不致被学校革除,不与警察发生纠纷,只是有过一度恋爱而已。
在造成今日的我之各种感染力中,要以我在童年和家庭所身受者为最大。
我对于人生、文学与平民的观念,皆在此时期得受最深刻的感染力。
究而言之,一个人一生出发时所需要的,除了健康的身体和灵敏的感觉之外,
只是一个快乐的孩童时期――充满家庭的爱情和美丽的自然环境便够了。
在这条件之下生长起来,没有人会走错的。在童时我的居处靠近自然――有山、有水、有农家生活。
因为我是个农家的儿子,我很以此自诩。这样与自然得有密切的接触,令我的心思和嗜好俱得十分简朴。
这一点,我视为极端重要,令我建树一种立身处世的超然的观点,而不致流为政治的、文艺的、学院的,
和其他种种式式的骗子。在我一生,直迄今日,我从前所常见的青山和儿时常在那里捡拾石子的河边,
种种意象仍然依附在我的脑中。它们令我看见文明生活、文艺生活,和学院生活中的种种骗子而发笑。
童年时这种与自然接近的经验,足为我一生知识的和道德的至为强有力的后盾;
一与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之势利互相比较,至足令我鄙视之。
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
因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个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
那些青山,如果没有其他影响,至少曾令我远离政治,这已经是其功不小了。
当我去年夏天住在庐山之巅时,辄从幻想中看见山下两只小动物,大如蚂蚁和臭虫,互相仇恨,互相倾陷,
各出奇谋毒计以争“为国服务”的机会,心中乐不可支。如果我会爱真、爱美,
那就是因为我爱那些青山的缘故了。
如果我能够向着社会上一般士绅阶级之孤立无助、依赖成性和不诚不实而微笑,也是因为那些青山。
如果我能够窃笑踞居高位之愚妄和学院讨论之笨拙,都是因为那些青山。
如果我自觉我自己能与我的祖先同信农村生活之美满和简朴,又如果我读中国诗歌而得有本能的感应,
又如果我憎恶各种形式的骗子,而相信简朴的生活与高尚的思想,总是因为那些青山的缘故。
一个小孩子需要家庭的爱情,而我有的是很多很多。我本是一个很顽皮的孩子;
也许正因这缘故,我父母十分疼爱我。我深识父亲的爱、母亲的爱、兄弟的爱和姐妹的爱。
生平有一小事,其印象常镂刻在我的记忆中者,就是我已故的二姐之出阁。
她比我长五岁,故当我十三岁正在中学念书时,她年约十八岁,美艳如桃,快乐似雀。
她和我常好联合串编故事――其实是合作一部小说――且编且讲给母亲听。
这部小说是叙述外国一对爱人的故事,被敌人谋害而为法国巴黎的侦探所追捕。
――这是她从读林纾所译的小仲马的名著而得的资料。
那时她快要嫁给一个乡绅,那是大违她的私愿的,因为她甚想入大学读书,而吾父以儿子过多,故其大愿莫偿也。
姐夫之家是在西溪岸边一个村庄内,恰在我赴厦门上学之中途。
我每由本村到厦门上学,必须在江中行船三日,沿途风景如画,满具诗意。如今有汽船行驶,只需三小时。
但是我从不悔恨那多天的路程,因为那一年或半年一次在西溪民船中的航程,
至今日仍是我精神上最丰富的所有物。那时我们全家到新郎的村庄,由此我直径学校。
我们是贫寒之家,二姐在出嫁的那一天给我四毛钱,含泪而微笑对我说:“我们很穷,姐姐不能多给你了。
你去好好地用功念书,因为你必得要成名。我是一个女儿,不能进大学去。你从学校回家时,来这里看我吧。”
不幸她结婚后约十个月便去世了。
那是我童年时所流的眼泪。那些极乐和深忧的时光,或只是欣赏良辰美景之片刻欢娱,
都是永远镂刻在我的记忆中。我以为我的心思是倾于哲学方面的,即自小孩子时已是如此。
在十岁以前,为上帝和永生的问题,我已斤斤辩论了。
当我祈祷之时,我常常想象上帝必在我的顶上逼近头发,即如其远在天上一般,盖以人言上帝无所不在故也。
当然的,觉得上帝就在顶上令我发生一种不可说出的情感。
在很早的时候我便会试探上帝了,因为那时我囊中无多钱,每星期只得铜元一枚,用以买一个芝麻饼外,
还剩下铜钱四文以买四件糖果。可是我生来便是一个伊壁鸠鲁派的信徒(享乐主义者),
吃好味道的东西最能给我以无上的快乐――不过那时所谓最好味道的东西只是在馆中所卖的一碗素面而已,
而我渴想得到银一角。我在鼓浪屿海边且行且默祷上帝,祈求赐的以所求,而令我在路上拾得一只角子。
祷告之时,我紧闭双目,然后睁开。一而再,再而三,我都失望了。
在很幼稚之时,我也自问何故要在吃饭之前祷告上帝。
我的结论:我应该感谢上帝不是因其直接颁赐所食,因为我明明白白地知道我目前的一碗饭不是由自天赐,
而却是由农夫额上的汗水而来的;但是我却会拿人民在太平盛世感谢皇帝圣恩来作比方(那时仍在清朝),
于是我的宗教问题也便解决了。按我理性思索的结果:皇帝不曾直接赐给我那碗饭的,
可是因为他统治全国,致令天下太平,因而物阜民康,丰衣足食。由此观之,我有饭吃也当感谢上帝了。
童年,我对于荏苒的光阴常起一种流连眷恋的感觉,结果常令我自觉地和故意地一心想念着有些特殊甜美的时光。
直迄今日,那些甜美的时光还是活现脑中,依稀如旧的。
记得,有一夜,我在西溪船上,方由坂仔(宝鼎)至漳州。
两岸看不绝山景、禾田,与村落农家。我们的船是泊在岸边竹林之下,船逼近竹树,竹叶飘飘打在船篷上。
我躺在船上,盖着一条毡子,竹叶摇曳,只离我头上五六尺。
那船家经过一天的劳苦,在那凉夜之中坐在船尾放心休息,口衔烟管,吞吐自如。
其时沉沉夜色,远景晦冥,隐若可辨,宛如一幅绝美绝妙的图画。
对岸船上高悬纸灯,水上灯光,掩映可见,而喧闹人声亦一一可闻。
时则有人吹起箫来,箫声随着水上的微波乘风送至,如怨如诉,悲凉欲绝,但奇怪得很,却令人神宁意恬。
我的船家,正在津津有味地讲慈禧太后幼年的故事,此情此景,乐何如之!美何如之!
那时,我愿以摄影快镜拍照永留记忆中,
我对自己说:“我在这一幅天然图画之中,年方十二三岁,对着如此美景,如此良夜;
将来在年长之时回忆此时,岂不充满美感么?”
尚有一个永不能忘的印象,便是在厦门寻源书院(教会办的中学)最后的一夕。
是日早晨举行毕业典礼,其时美国领事安立德(juleanarnold)到院演说。
那是我在该书院最后的一天了。我在卧室窗门上坐着,凭眺运动场。
翌晨,学校休业,而我们均须散去各自回家了。我静心沉思,自知那是我在该书院四年生活之完结日;
我坐在那里静心冥想足有半点钟工夫,故意留此印象在脑中以为将来的记忆。
我父亲是一个牧师,是第二代的基督徒。我不能详述我的童年生活,但是那时的生活是极为快乐的。
那是稍为超出寻常的,因为我们在弟兄中也不准吵嘴。
后来,我要尽力脱去那一副常挂在脸上的笑容,以去其痴形傻气。
我们家里有一眼井,屋后有一个菜园,每天早晨八时,父亲必摇铃召集儿女们于此,各人派定古诗诵读,
父亲自为教师。不像富家的孩子,我们各人都分配一份家庭劳作。我的两位姊姊都要做饭和洗衣,
弟兄们则要扫地和清除房屋。每日下午,当姊姊们由屋后空地拿进来洗净晾干的衣服分放在各箱子时,
我们便出去从井中汲水,倾在一小沟而流到菜园小地中,借以灌溉菜蔬。否则我们孩子们便走到禾田中或河岸,
远望日落奇景,而互讲神鬼故事。那里有一起一伏的山陵四面环绕,故其地名为“东湖”,山陵皆岸也。
我常常幻想一个人怎么能够走出此四面皆山的深谷中呢。
北部的山巅上当中裂开,传说有一仙人曾踏过此山,而其大趾却误插在石上裂痕,因此之故,
那北部的山常在我幻想中。
对人生的态度
在下面的文章里,我要表现中国人的观点,因为我没有办法不这样做。
我只想表现一种为中国最优越最睿智的哲人们所知道,
并且在他们的民间智慧和文学里表现出来的人生观和事物观。
我知道这是一种在与现代不同的时代里发展出来的,从闲适的生活中产生出来的闲适哲学。
可是,我终究觉得这种人生观根本是真实的;我们的心性既然是相同的,那么在一个国家里感动人心的东西,
自然也会感动一切的人类。我得表现中国诗人和学者用他们的常识,他们的现实主义,
与他们的诗的情绪所估定的一种人生观。我打算显示一些异教徒的世界之美,
一个民族所看到的人生的悲哀、美丽、恐怖和喜剧;这一个民族对于我们生命的有限发生强烈的感觉,
然而不知何故却保持着一点人生庄严之感。
中国哲学家是一个睁着一只眼睛做梦的人,是一个用爱及温和的嘲讽来观察人生的人,
是一个把他的玩世主义和慈和的宽容心混合起来的人,是一个有时由梦中醒来,有时又睡了过去的,
在梦中比在醒时更觉得生气蓬勃,因而在他清醒的生活中放进了梦意的人。
他睁着一只眼,闭着一只眼,看穿了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和他自己的努力的徒然,
可是还保留着充分的现实感去走完人生的道路。他很少幻灭,因为他没有虚幻的憧憬,很少失望,
因为他从来没有怀着过度的希望。他的精神就是这样解放了的。
因为在研究了中国的文学和哲学以后,我得到了这样的结论:
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始终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筑在明慧的悟性上的达观的人。
这种达观产生了宽怀,使人能够带着宽容的嘲讽度其一生,逃开功名利禄的诱惑,
而且终于使他接受命运给他的一切东西。这种达观也使他产生了自由的意识,放浪的爱好,
与他的傲骨和淡漠的态度。
一个人只有具着这种自由的意识和淡漠的态度,结果才能深切地热烈地享受人生的乐趣。
我不必说我的哲学在西洋人的眼中是否正确。我们要了解西洋人的生活,就得用西洋人的眼光,
用他自己的气质,他的物质观念,和他自己的脑筋去观察它。美国人能忍受许多中国人所不能忍受的事物,
而中国人也能忍受许多美国人所不能忍受的事物:这一点我并不怀疑。我们大家生下来就不一样,这也是好的。
然而这也不过是比较的说法。我很相信在美国生活的匆忙中,人们有一种愿望,有一种神圣的欲望,
想躺在一片草地上,在美丽的高树下什么事也不做地享受一个悠闲自适的下午。
象“醒转来生活吧”(wakeupandlive)这种普遍的呼声的存在,
在我看来很足证明美国有一部分的人宁愿在梦中虚度光阴,可是美国人终究还不至于那样糟糕。
问题只在他想多享受或少享受这种闲适的生活,以及他要怎样安排使这种生活实现而已。
也许美国人只是在这个人人都在做事的世界上,对于“闲荡”一词感到惭愧;
可是不知何故,正如我确切地知道他也是动物一样,我确切地知道他有时也喜欢松一下筋肉,
在沙滩上伸伸懒腰,或者静静地躺着,把一条腿舒舒服服地m起来,一条手臂垫在头下做枕头。
他如果这样,便跟颜回相差无几了;颜回有的正是这种美德,孔子在众弟子中,最佩服的也就是他。
我只希望看到的,就是他对这件事能够诚实;他喜欢这件事的时候,便向全世界宣称他喜欢这件事;
当他闲适地躺在沙滩上,而不是在办公室里工作时,他的灵魂才会喊道:“人生真美丽啊!”
所以,我们现在要看一看中国整个民族的思想所理解的一种哲学和生活艺术。
我以为不论在好的或坏的意义上,世界没有一样和它相象的东西。
因为我们在这里遇到一种完全不同的思想典型所产生的一种完全新的人生看法。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它的思想的产物,这句话是毫无疑义的。
中国的民族思想在种族上和西方文化那么不同,在历史上又与西方文化隔离着;
因此,我们在这种地方,自然会找到一些对人生问题的新的答案,或者,更好些,
找到一些对人生问题的新的探讨方法,或者,还要好些,找到一些对人生问题的新的论据。
我们知道那种思想的一些美德和缺点,这至少可以由过去的历史看出来。
它有光荣灿烂的艺术,和卑不足道的科学,有伟大的常识和幼稚的逻辑,有精致的,女性的,
关于人生的闲谈,而没有学者风味的哲学。一般人都知道中国人的思想是一种非常实用而精明的思想,
一些爱好中国艺术的人也知道,中国人的思想是一种极灵敏的思想;
更少数的人则承认中国人的思想也是一种极有诗意和哲理的思想。
至少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是善于用哲理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的,
这句话是比中国有一种伟大的哲学或有几个大哲学家的说法更有意义的。
一个民族有几个哲学家没有什么稀奇,但一个民族能以哲理的眼光去观察事物,那就真是非常的事了。
无论如何,中国这个民族显然是比较有哲理眼光,而比较没有效率的,如果不是这样,
没有一个民族能经过四千年有效率的生活的高血压而继续生存的。四千年有效率的生活是会毁灭任何民族的。
一个重要的结果是:在西方,狂人太多了,只好把他们关在疯人院里,而在中国,狂人太稀罕了,
所以我们崇拜他们;每一个具有关于中国文学的知识的人,都会证实这句话。我所要说明的便是这一点。
是的,中国人有一种轻逸的,一种几乎是愉快的哲学,他们的哲学气质的最好证据,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熱度:
文章難度:
文章質量:
說明:系統根據文章的熱度、難度、質量自動認證,已認證的文章將參與打字排名!

本文打字排名TOP20

登录后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