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相思究竟有什么用?
在19世纪显得恼人的事实,在今天看来却是弥足珍贵的体验。因为我们有太多理性的工具,
足以回避任何不够安全、未经评估的生活体验,却缺乏在街头简单地对路人点点头、挥挥手的勇气。
如果你真的见过北极圈的白夜,就会知道那跟真正的白日截然不同。太阳低低地挂在地平线上,
天空维持着将暗未暗的颜色,看久了令人恍惚。当然,如果你是游客,当地人会告诉你,白夜时分最适合散步,
因为犯罪率降低,人们的户外活动时间拉长,你仿佛获得了一段从日常秩序里偷来的时光,可以稍微放纵,
稍微幻想,甚至想想爱情。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白夜》中讲了这么个故事。一个没朋友、没钱、厌恶社交的年轻人,
在彼得堡孤独地生活着。有一天,他碰上一个在河边默默垂泪的姑娘,单方面地爱上了她。
他明知姑娘不可能爱上自己,仍在漫长的白夜里陪着她等待负心的恋人。
他们在河边长椅上谈论了4个夜晚的爱情,直到最后一天到来。
在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期,彼得堡是整个帝国的中心,白夜成为一个通行的文学意象。
亚历山大·库普林在他的故事《白夜》描述过那种令人不安的魅力:“奇怪的倦怠始于晚上八点、九点、十一点。
你等待黑夜、等待黄昏,但它却没有到来。”当你在白夜中“弯腰、小心、鬼鬼祟祟”地踏上彼得堡的街道时,
人们就像在古老的童话故事中一样,失去了影子。白夜可以被视为一个入口,通过它,人会坠入深渊。
“到了晚上,那些巨大的房屋、教堂、目光呆滞的雕像、
博物馆和剧院都将默默地矗立着……而白夜的无眠之光将神秘地抚过青铜和石头。”
就在这样一个夜晚,“我”(我们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自称“幻想家”)和年轻女孩娜斯简卡相遇了。
如果不是爱情的发生,我们大概会羡慕幻想家的自洽。他不富裕,也不贫穷,有一件破旧的小公寓,
还有个做卫生的老妈子。他不交朋友,也没有情绪的波动,
最剧烈的情绪无非是一栋自己喜欢的房子被漆成了很丑的颜色。他没有追求过女人,当然想象过爱情,
但是为什么要真的投入其中,冒着当真受伤的风险呢?在没有手机的时代,
幻想家仅凭自己的脑子就实现了一种“虚拟现实生活”。
19世纪迅速发展的城市生活塑造了许多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或许在这里找到了可以维生的工作,
却缺乏与周遭人群的联系。他们长久地徘徊,以至于把孤独当作自己的保护色。孤独的惯性如此强大,
在遇见娜斯简卡之前,幻想家最熟悉的人是一位每天和他同时在河边散步的老人,而他们从没说过话。
当对方不知何故消失了两三天后重新出现,他最激烈的举动也就是“差点举起手碰了碰帽檐”,
庆幸自己克制住了动作。
我们有足够的依据相信“幻想家”多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相似。26岁,跟作品发表时陀氏的年纪一致。
他刚刚在文坛上露脸,被评论家惊喜地当作“下一个果戈理”,那种充满痛苦和分裂的文风还未充分彰显,
也来不及展开纳博科夫厌恶的“在罪恶中走向耶稣”的“耍宝式写法”。他在大城市孤零零地生活,
租了一间老旧公寓,有一个不愿意打扫蜘蛛网的老妈子,有工资但不多,不大交朋友,
因为那让他不得不面对庸俗又没有出路的生活。由于年轻,他的心理活动莽撞、直接,
没什么弯弯绕绕和道德说教。后来的解读者偶尔乐于将《白夜》看作陀氏难得一见的个人内心写照,
试想他曾经和我们有过一样迷茫又任性的青年时期,从他人身上照见自己,是一件颇能带来安慰的事情。
如果第三遍,甚至第四遍阅读《白夜》,你会开始寻找爱情发生的痕迹。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
一个幻想者竟放弃了那种“在脑中幻想一段罗曼司”的做法,开始真正尝试和眼前这个活生生、
不受他想象左右的娜斯简卡对话?
是因为娜斯简卡受到了路人的骚扰。起初,他只打算在幻想中和她相处,那样的相处是不需要付出努力的,
他尽可以幻想自己得到了她。只是突然出现的恶人打断了他的幻想,他不知怎么地冲上前去,举起手杖,
赶走了恶徒。如他后来坦承的,如果没有这件事,“我将在幻想中怀念您,在幻想中度过整整一夜、整整一星期、
整整一年”。
我们如此孤独,如此沉湎于幻想,又对这样的自己深感厌倦。娜斯简卡在爱情上的历练不比幻想家多,
她对爱情的幻想程度比他更甚。一个19世纪的少女,在结婚前没有参与社会生活的可能,只能坐在奶奶身边,
想象着嫁给中国的皇太子。新来的房客给她植入了另一种想象,他给她带来司各特和普希金的小说,
让她喜欢上《艾凡赫》,将浪漫主义的爱情模式奉为圭臬,“美人献出爱情,武士视死如归,慷慨解囊得到赞美,
英勇无畏人人敬佩”。
反过来看,娜斯简卡也是由于同样的理由——极度的孤独和袒露自我的渴求,陷入她单方面的爱情。
在娜斯简卡的自述中,有一幕至关重要。新房客初次露面时,她忘乎所以地站起身来,
结果忘了自己还被别在奶奶的外套上,这让她觉得无地自容。借着他人的眼睛,
她终于无法再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她是他人的“附属物”,从没有独自生活的经验,如此无知又稚嫩。自我袒露,
虽然以一种难堪而被动的方式,就这样发生了,这使得她无可救药地向眼前的人献上自己最初的爱情。
在娜斯简卡和幻想家之间,陀思妥耶夫斯基发明了一种奇怪的爱情,它介于发生和未发生之间,
介于两情相悦和一厢情愿之间,只发生在两个单相思的人的脑海里,却真挚得可怕。
我们不知道幻想家的姓名和来处,他是怎么一个人来到彼得堡的,他做什么工作,为什么整天在马路上闲逛。
我们对娜斯简卡所知也有限。她自小跟着奶奶长大,家里有一栋用来收租的三层楼房。
眼盲的奶奶担心她被花花世界迷了眼睛,便拿一只别针把她别在自己身边。她整日整日地坐在椅子上,
不知道哪一天才能迈出房间。
爱给人奋不顾身的借口。在谨小慎微、步步为营的人生中,有什么机会可以理所当然地全然地“做自己”,
那只能是当我们投入爱情的时候。在一个篇幅有限的故事里,爱可以只关于单方面的渴求,来不及受社会地位、
财富、父母和媒妁的干扰,也容不下什么算计、背叛或者久处生厌。萍水相逢的两个人之间,
出奇的吸引力只能用他们唯一的共同点解释:对于真实自我表达的渴求。
如果要将《白夜》影视化,一个置景就能拍完全片。光线是不会变动的,白夜时节的晚上10点。
地点是不会变动的,河边的长椅上。两个人的动作也不大变动,只有偶尔的拥抱、拉手,一个人对另一个的凝视,
剩下的全是对话,随着他们心情的复杂波动,显得支离破碎,
把镜头假设在他们的心灵内部,你会看到截然不同的场景。此时此刻坐在长椅上的,
是两个从幻想的废墟里爬出来,第一次呼吸到真实世界空气的人。他们的肺叶因为不习惯外界的空气而奋力张合,
在充满痛苦的鼓动中,兴奋地战栗。娜斯简卡越是得不到回应,他就越发与她的心灵紧紧联系在一起,
因为他们的相似程度又加深了一层。
幻想家不断地确认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爱情毫无希望,却愈发肯定自己处于极端的幸福之中。
当他旁观娜斯简卡为了另一个人的情绪起伏,却又无法自制地感到快乐的时候,这种爱意只能用一个理由解释,
他贪恋深切的同感。“的确,当我们自己不幸的时候,我们对别人的不幸感受更加深切;感情的趋向不是分散,
而是集中……”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在毫无收获的情况下,依然深爱一个人?罗兰·巴特将爱情描述为一种语言行为,
“恋爱中的自我是一部热情的机器,拼命制造符号,然后供自己消费。”不平衡的爱虽然痛苦,
但也打开封闭自我的外壳,“思念远离的情人是单向的,总是通过待在原地的那一方显示出来,
而不是离开的那一方;无时不在的我,只有通过与总是不在的你的对峙才显出意义”。
2024年,英文世界掀起了一股“《白夜》潮”。这个19世纪的失恋故事,
在TikTok和Instagram上广为传播,甚至带动了纸质书的销量。
伦敦皮卡迪利广场一家书店的经理透露,2024年他们卖出了190本平装版《白夜》。
考虑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艰涩程度,和《白夜》在陀氏作品中平平无奇的地位,这个数字可以说是奇迹。
现代人为什么读《白夜》,有一条听起来挺土味的评论广为流传:“你以为你懂爱情,
直到你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夜》。”
幻想家对娜斯简卡,娜斯简卡对房客,幻想家和娜斯简卡之间,
究竟有没有爱情?这种爱情究竟值不值得向往?或许应该先问问,我们对爱的定义是什么,
爱情成立的条件必须如此苛刻吗?爱情的价值必须用结果去核算吗?
一位推荐《白夜》的博主简单明了地说,这本书之所以打动年轻人,
可能因为他们对基于应用程序的约会感到厌倦,“或许,人们觉得主人公和娜斯简卡单纯的线下相遇,
本身就已经很浪漫了”。在100多年亲密关系的进化后,人们开始认为不求回报的、不追求长久的爱令人怀念。
今天,人们公认《白夜》是陀氏作品中最明亮的作品。人性的弱点固然可恶,但是仍有摆脱的办法,
那就是通过无可救药的爱,通过承认世上有一些事情比安全感和理性的得失更加具有力量,更有去争取的必要。
人类有多害怕暴露自己的真实自我,就有多么渴望真实的交流。如果说不求结果,完全单向度的爱有什么用,
那只能是逼迫我们透过他人的折射看清自己。
放在今天的互联网上,娜斯简卡可能很快被贴上“海王”的标签,因为她显然心有所属,却又乐于“养鱼”。
见面第一天她把自己的意图就说得明明白白,“是这么回事:明天我有事需要到这里来。
请不要认为是我约您会面的;我向您声明在先,我有自己的事要到这里来。
”甚至立下了行为规范:“交个朋友我愿意,让我们拉拉手……可是不能恋爱,我请求您!”
在“我”身上,则毫无疑问贴上“恋爱脑”的标签。这人为了毫无希望的爱,几乎什么都做得出来。卑躬屈膝,
甘拜下风,替人做嫁衣,幻想家几乎把所有爱情里下位者可犯的错误演示了一遍。他不断地被娜斯简卡拒绝,
听着她反复不定的“爱”和“不爱”的论断,为自己曾痴心妄想要得到她而羞愧,为她对另一个人的爱情动容。
这份爱显然是不对等的。当娜斯简卡为等不来房客的消息而哭泣,他自告奋勇去为她送信,甚至帮她写好了信。
这时候,娜斯简卡却擦擦眼泪,掏出了自己早就准备好的信件。明眼人看来,
她此前的踌躇显得像是为了让他答应送信的计策。他却高高兴兴地与她拥抱,
和她一同唱起了《塞维利亚理发师》里的歌曲,夸赞她的勇气如同罗茜娜冲破阻拦给爱人送信,
压根儿不在意这部剧是她与房客爱情的起点。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我们很容易把它定义为执迷或者过度依恋,简单来说就是“恋爱脑”。
恋爱脑们受到诟病的原因是为了爱情过度伤害自我的独立性,他们过度关注他人的情绪与表现,
经常设身处地想象对方的想法与感受,甚至放弃自己的生活或目标。
娜斯简卡的爱情和幻想家的爱情形成一组完全平行的对照组。他们压根儿不在意对方爱的是谁,
只想向对方自我剖白。吊诡的是,在错位的情况下,他们之间产生了一种浓烈的关于爱的感觉。
但奇怪的是,我们却很难说幻想家体会到的欣喜、为此付出的迷狂是有害的。
因为他达成了此前的自己最无法做到的事,投入真实的生活。娜斯简卡,虽然同样爱而不得,
也得到了更广义的救赎。娜斯简卡有一段质问超越了爱情,指向所有人之间相互防备的状况:“您倒说说,
为什么我们大家并不像同胞手足那样?为什么最好的人也总好像有什么事情瞒着别人,
不对人说?为什么不直截痛快地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
尽管明知道这话说出来不会毫无反响?可是偏偏每个人都要摆出比实际上严峻的样子,
似乎人人都怕让自己的感情很快地外露有损自己的尊严……”
你或许要问,难道我们不能以别的、更加无害的方式获得关于自我的认知吗?幻想家替我们做出了回答——那种只
在头脑里演绎的生活,由于看似完美而极其坚固,在其中沉溺越久,越难以打破它,至少单凭自己的力气不能。
无望之爱的魅力就在这里,放弃一切打算和计划,放任自流地追随感觉,同时也接纳自身的怯懦不堪,
接受命运偶尔不受掌控的悲剧性。这些在19世纪显得恼人的事实,在今天看来却是弥足珍贵的体验。
因为我们有太多理性的工具,足以回避任何不够安全、未经评估的生活体验。却缺乏在街头简单地对路人点点头、
挥挥手的勇气。
你可以听见娜斯简卡自责,为何明知身边有道德品质更完善的人,
却偏偏要爱一个言而无信的人?她自责对幻想家的无情,偶尔劝说自己爱上他,
又时不时清醒地强调对他只是“兄妹之爱”。你能看见幻想家脸上似笑非笑的表情,
他暗自高兴她等的人没有出现,又害怕看见她的眼泪。一个人摇摆,另一个人抚慰,一个人放弃希望,
另一个人给出拥抱,一个人的丑恶与软弱,另一个人全盘接受。谁能说这不是一种形式的爱?
结局同样以一种毫不设防的形式到来。娜斯简卡几乎放弃了希望,和幻想家挽起手,
请求他不要计较自己曾经那样深爱别人,设想如何带他回家见奶奶,甚至商讨婚事和薪水的问题。一个转身,
那个她日思夜想的身影出现了,她几乎立刻投入了对方的怀抱,和幻想家说了再见。
我们无法揣测娜斯简卡究竟有没有获得她的幸福,或者有没有为自己的选择后悔。至少,在故事结束时,
两个人都不再是困在房间里的人了。故事结束于清晨。一直挂在屋顶的蜘蛛网,在那个早晨消失了。
一个老套的比喻,生活开始流转,身处其中的人终于发生了变化。至于那转瞬即逝的爱留下了什么,
“那是足足一分钟的欣悦啊!这难道还不够一个人受用整整一辈子吗?……”
足以回避任何不够安全、未经评估的生活体验,却缺乏在街头简单地对路人点点头、挥挥手的勇气。
如果你真的见过北极圈的白夜,就会知道那跟真正的白日截然不同。太阳低低地挂在地平线上,
天空维持着将暗未暗的颜色,看久了令人恍惚。当然,如果你是游客,当地人会告诉你,白夜时分最适合散步,
因为犯罪率降低,人们的户外活动时间拉长,你仿佛获得了一段从日常秩序里偷来的时光,可以稍微放纵,
稍微幻想,甚至想想爱情。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白夜》中讲了这么个故事。一个没朋友、没钱、厌恶社交的年轻人,
在彼得堡孤独地生活着。有一天,他碰上一个在河边默默垂泪的姑娘,单方面地爱上了她。
他明知姑娘不可能爱上自己,仍在漫长的白夜里陪着她等待负心的恋人。
他们在河边长椅上谈论了4个夜晚的爱情,直到最后一天到来。
在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期,彼得堡是整个帝国的中心,白夜成为一个通行的文学意象。
亚历山大·库普林在他的故事《白夜》描述过那种令人不安的魅力:“奇怪的倦怠始于晚上八点、九点、十一点。
你等待黑夜、等待黄昏,但它却没有到来。”当你在白夜中“弯腰、小心、鬼鬼祟祟”地踏上彼得堡的街道时,
人们就像在古老的童话故事中一样,失去了影子。白夜可以被视为一个入口,通过它,人会坠入深渊。
“到了晚上,那些巨大的房屋、教堂、目光呆滞的雕像、
博物馆和剧院都将默默地矗立着……而白夜的无眠之光将神秘地抚过青铜和石头。”
就在这样一个夜晚,“我”(我们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自称“幻想家”)和年轻女孩娜斯简卡相遇了。
如果不是爱情的发生,我们大概会羡慕幻想家的自洽。他不富裕,也不贫穷,有一件破旧的小公寓,
还有个做卫生的老妈子。他不交朋友,也没有情绪的波动,
最剧烈的情绪无非是一栋自己喜欢的房子被漆成了很丑的颜色。他没有追求过女人,当然想象过爱情,
但是为什么要真的投入其中,冒着当真受伤的风险呢?在没有手机的时代,
幻想家仅凭自己的脑子就实现了一种“虚拟现实生活”。
19世纪迅速发展的城市生活塑造了许多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或许在这里找到了可以维生的工作,
却缺乏与周遭人群的联系。他们长久地徘徊,以至于把孤独当作自己的保护色。孤独的惯性如此强大,
在遇见娜斯简卡之前,幻想家最熟悉的人是一位每天和他同时在河边散步的老人,而他们从没说过话。
当对方不知何故消失了两三天后重新出现,他最激烈的举动也就是“差点举起手碰了碰帽檐”,
庆幸自己克制住了动作。
我们有足够的依据相信“幻想家”多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相似。26岁,跟作品发表时陀氏的年纪一致。
他刚刚在文坛上露脸,被评论家惊喜地当作“下一个果戈理”,那种充满痛苦和分裂的文风还未充分彰显,
也来不及展开纳博科夫厌恶的“在罪恶中走向耶稣”的“耍宝式写法”。他在大城市孤零零地生活,
租了一间老旧公寓,有一个不愿意打扫蜘蛛网的老妈子,有工资但不多,不大交朋友,
因为那让他不得不面对庸俗又没有出路的生活。由于年轻,他的心理活动莽撞、直接,
没什么弯弯绕绕和道德说教。后来的解读者偶尔乐于将《白夜》看作陀氏难得一见的个人内心写照,
试想他曾经和我们有过一样迷茫又任性的青年时期,从他人身上照见自己,是一件颇能带来安慰的事情。
如果第三遍,甚至第四遍阅读《白夜》,你会开始寻找爱情发生的痕迹。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
一个幻想者竟放弃了那种“在脑中幻想一段罗曼司”的做法,开始真正尝试和眼前这个活生生、
不受他想象左右的娜斯简卡对话?
是因为娜斯简卡受到了路人的骚扰。起初,他只打算在幻想中和她相处,那样的相处是不需要付出努力的,
他尽可以幻想自己得到了她。只是突然出现的恶人打断了他的幻想,他不知怎么地冲上前去,举起手杖,
赶走了恶徒。如他后来坦承的,如果没有这件事,“我将在幻想中怀念您,在幻想中度过整整一夜、整整一星期、
整整一年”。
我们如此孤独,如此沉湎于幻想,又对这样的自己深感厌倦。娜斯简卡在爱情上的历练不比幻想家多,
她对爱情的幻想程度比他更甚。一个19世纪的少女,在结婚前没有参与社会生活的可能,只能坐在奶奶身边,
想象着嫁给中国的皇太子。新来的房客给她植入了另一种想象,他给她带来司各特和普希金的小说,
让她喜欢上《艾凡赫》,将浪漫主义的爱情模式奉为圭臬,“美人献出爱情,武士视死如归,慷慨解囊得到赞美,
英勇无畏人人敬佩”。
反过来看,娜斯简卡也是由于同样的理由——极度的孤独和袒露自我的渴求,陷入她单方面的爱情。
在娜斯简卡的自述中,有一幕至关重要。新房客初次露面时,她忘乎所以地站起身来,
结果忘了自己还被别在奶奶的外套上,这让她觉得无地自容。借着他人的眼睛,
她终于无法再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她是他人的“附属物”,从没有独自生活的经验,如此无知又稚嫩。自我袒露,
虽然以一种难堪而被动的方式,就这样发生了,这使得她无可救药地向眼前的人献上自己最初的爱情。
在娜斯简卡和幻想家之间,陀思妥耶夫斯基发明了一种奇怪的爱情,它介于发生和未发生之间,
介于两情相悦和一厢情愿之间,只发生在两个单相思的人的脑海里,却真挚得可怕。
我们不知道幻想家的姓名和来处,他是怎么一个人来到彼得堡的,他做什么工作,为什么整天在马路上闲逛。
我们对娜斯简卡所知也有限。她自小跟着奶奶长大,家里有一栋用来收租的三层楼房。
眼盲的奶奶担心她被花花世界迷了眼睛,便拿一只别针把她别在自己身边。她整日整日地坐在椅子上,
不知道哪一天才能迈出房间。
爱给人奋不顾身的借口。在谨小慎微、步步为营的人生中,有什么机会可以理所当然地全然地“做自己”,
那只能是当我们投入爱情的时候。在一个篇幅有限的故事里,爱可以只关于单方面的渴求,来不及受社会地位、
财富、父母和媒妁的干扰,也容不下什么算计、背叛或者久处生厌。萍水相逢的两个人之间,
出奇的吸引力只能用他们唯一的共同点解释:对于真实自我表达的渴求。
如果要将《白夜》影视化,一个置景就能拍完全片。光线是不会变动的,白夜时节的晚上10点。
地点是不会变动的,河边的长椅上。两个人的动作也不大变动,只有偶尔的拥抱、拉手,一个人对另一个的凝视,
剩下的全是对话,随着他们心情的复杂波动,显得支离破碎,
把镜头假设在他们的心灵内部,你会看到截然不同的场景。此时此刻坐在长椅上的,
是两个从幻想的废墟里爬出来,第一次呼吸到真实世界空气的人。他们的肺叶因为不习惯外界的空气而奋力张合,
在充满痛苦的鼓动中,兴奋地战栗。娜斯简卡越是得不到回应,他就越发与她的心灵紧紧联系在一起,
因为他们的相似程度又加深了一层。
幻想家不断地确认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爱情毫无希望,却愈发肯定自己处于极端的幸福之中。
当他旁观娜斯简卡为了另一个人的情绪起伏,却又无法自制地感到快乐的时候,这种爱意只能用一个理由解释,
他贪恋深切的同感。“的确,当我们自己不幸的时候,我们对别人的不幸感受更加深切;感情的趋向不是分散,
而是集中……”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在毫无收获的情况下,依然深爱一个人?罗兰·巴特将爱情描述为一种语言行为,
“恋爱中的自我是一部热情的机器,拼命制造符号,然后供自己消费。”不平衡的爱虽然痛苦,
但也打开封闭自我的外壳,“思念远离的情人是单向的,总是通过待在原地的那一方显示出来,
而不是离开的那一方;无时不在的我,只有通过与总是不在的你的对峙才显出意义”。
2024年,英文世界掀起了一股“《白夜》潮”。这个19世纪的失恋故事,
在TikTok和Instagram上广为传播,甚至带动了纸质书的销量。
伦敦皮卡迪利广场一家书店的经理透露,2024年他们卖出了190本平装版《白夜》。
考虑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艰涩程度,和《白夜》在陀氏作品中平平无奇的地位,这个数字可以说是奇迹。
现代人为什么读《白夜》,有一条听起来挺土味的评论广为流传:“你以为你懂爱情,
直到你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夜》。”
幻想家对娜斯简卡,娜斯简卡对房客,幻想家和娜斯简卡之间,
究竟有没有爱情?这种爱情究竟值不值得向往?或许应该先问问,我们对爱的定义是什么,
爱情成立的条件必须如此苛刻吗?爱情的价值必须用结果去核算吗?
一位推荐《白夜》的博主简单明了地说,这本书之所以打动年轻人,
可能因为他们对基于应用程序的约会感到厌倦,“或许,人们觉得主人公和娜斯简卡单纯的线下相遇,
本身就已经很浪漫了”。在100多年亲密关系的进化后,人们开始认为不求回报的、不追求长久的爱令人怀念。
今天,人们公认《白夜》是陀氏作品中最明亮的作品。人性的弱点固然可恶,但是仍有摆脱的办法,
那就是通过无可救药的爱,通过承认世上有一些事情比安全感和理性的得失更加具有力量,更有去争取的必要。
人类有多害怕暴露自己的真实自我,就有多么渴望真实的交流。如果说不求结果,完全单向度的爱有什么用,
那只能是逼迫我们透过他人的折射看清自己。
放在今天的互联网上,娜斯简卡可能很快被贴上“海王”的标签,因为她显然心有所属,却又乐于“养鱼”。
见面第一天她把自己的意图就说得明明白白,“是这么回事:明天我有事需要到这里来。
请不要认为是我约您会面的;我向您声明在先,我有自己的事要到这里来。
”甚至立下了行为规范:“交个朋友我愿意,让我们拉拉手……可是不能恋爱,我请求您!”
在“我”身上,则毫无疑问贴上“恋爱脑”的标签。这人为了毫无希望的爱,几乎什么都做得出来。卑躬屈膝,
甘拜下风,替人做嫁衣,幻想家几乎把所有爱情里下位者可犯的错误演示了一遍。他不断地被娜斯简卡拒绝,
听着她反复不定的“爱”和“不爱”的论断,为自己曾痴心妄想要得到她而羞愧,为她对另一个人的爱情动容。
这份爱显然是不对等的。当娜斯简卡为等不来房客的消息而哭泣,他自告奋勇去为她送信,甚至帮她写好了信。
这时候,娜斯简卡却擦擦眼泪,掏出了自己早就准备好的信件。明眼人看来,
她此前的踌躇显得像是为了让他答应送信的计策。他却高高兴兴地与她拥抱,
和她一同唱起了《塞维利亚理发师》里的歌曲,夸赞她的勇气如同罗茜娜冲破阻拦给爱人送信,
压根儿不在意这部剧是她与房客爱情的起点。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我们很容易把它定义为执迷或者过度依恋,简单来说就是“恋爱脑”。
恋爱脑们受到诟病的原因是为了爱情过度伤害自我的独立性,他们过度关注他人的情绪与表现,
经常设身处地想象对方的想法与感受,甚至放弃自己的生活或目标。
娜斯简卡的爱情和幻想家的爱情形成一组完全平行的对照组。他们压根儿不在意对方爱的是谁,
只想向对方自我剖白。吊诡的是,在错位的情况下,他们之间产生了一种浓烈的关于爱的感觉。
但奇怪的是,我们却很难说幻想家体会到的欣喜、为此付出的迷狂是有害的。
因为他达成了此前的自己最无法做到的事,投入真实的生活。娜斯简卡,虽然同样爱而不得,
也得到了更广义的救赎。娜斯简卡有一段质问超越了爱情,指向所有人之间相互防备的状况:“您倒说说,
为什么我们大家并不像同胞手足那样?为什么最好的人也总好像有什么事情瞒着别人,
不对人说?为什么不直截痛快地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
尽管明知道这话说出来不会毫无反响?可是偏偏每个人都要摆出比实际上严峻的样子,
似乎人人都怕让自己的感情很快地外露有损自己的尊严……”
你或许要问,难道我们不能以别的、更加无害的方式获得关于自我的认知吗?幻想家替我们做出了回答——那种只
在头脑里演绎的生活,由于看似完美而极其坚固,在其中沉溺越久,越难以打破它,至少单凭自己的力气不能。
无望之爱的魅力就在这里,放弃一切打算和计划,放任自流地追随感觉,同时也接纳自身的怯懦不堪,
接受命运偶尔不受掌控的悲剧性。这些在19世纪显得恼人的事实,在今天看来却是弥足珍贵的体验。
因为我们有太多理性的工具,足以回避任何不够安全、未经评估的生活体验。却缺乏在街头简单地对路人点点头、
挥挥手的勇气。
你可以听见娜斯简卡自责,为何明知身边有道德品质更完善的人,
却偏偏要爱一个言而无信的人?她自责对幻想家的无情,偶尔劝说自己爱上他,
又时不时清醒地强调对他只是“兄妹之爱”。你能看见幻想家脸上似笑非笑的表情,
他暗自高兴她等的人没有出现,又害怕看见她的眼泪。一个人摇摆,另一个人抚慰,一个人放弃希望,
另一个人给出拥抱,一个人的丑恶与软弱,另一个人全盘接受。谁能说这不是一种形式的爱?
结局同样以一种毫不设防的形式到来。娜斯简卡几乎放弃了希望,和幻想家挽起手,
请求他不要计较自己曾经那样深爱别人,设想如何带他回家见奶奶,甚至商讨婚事和薪水的问题。一个转身,
那个她日思夜想的身影出现了,她几乎立刻投入了对方的怀抱,和幻想家说了再见。
我们无法揣测娜斯简卡究竟有没有获得她的幸福,或者有没有为自己的选择后悔。至少,在故事结束时,
两个人都不再是困在房间里的人了。故事结束于清晨。一直挂在屋顶的蜘蛛网,在那个早晨消失了。
一个老套的比喻,生活开始流转,身处其中的人终于发生了变化。至于那转瞬即逝的爱留下了什么,
“那是足足一分钟的欣悦啊!这难道还不够一个人受用整整一辈子吗?……”
下一篇:我们都一样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熱度:★★★☆☆
文章難度:★★★☆☆
文章質量:★★★☆☆

說明:系統根據文章的熱度、難度、質量自動認證,已認證的文章將參與打字排名!
本文打字排名TOP20
登录后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