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是竞争工具,不要“困”在优绩主义里 殷锦绣 中国青年报

貢獻者:码字狂魔-孔乙己 類別:简体中文 時間:2024-12-18 10:58:23 收藏數:140 評分:0
返回上页 舉報此文章
请选择举报理由:




收藏到我的文章 改錯字
2024年的保研、秋招都走到了尾声。有人凭借优秀履历斩获一堆Offer,一心想作出最优选择。
也有人还在焦虑,发帖问网友:“‘双非’就该被歧视吗?高考的子弹时隔4年还是正中眉心了”
“怎么HR也会看绩点,工作内容和我上的课也没啥关系啊”。最近,“优绩主义”成为很多年轻人关注的话题。
优绩主义指的是以能力和成就为评判标准的价值体系,在这套体系里,各种社会资源、地位,
都应该依据个人能力和成就进行分配,而最直观的指标就是学历、职位、收入等。受这种观念的影响,
不少用人单位招聘时会看重求职者的毕业院校、绩点;一些年轻人也会格外关注相关评价指标,
因现在“成就不高”而感到焦虑。
优绩主义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首先是因为它具有一些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学生时代,
我们即便没接触过“优绩主义”这个词,也多少都听过优绩主义的观点:“要靠实力说话”“努力就会有回报”
“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这些话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让许多人走出大山、走进城市,见识、创造了更大的世界。优绩观念就像催人奋进的阶梯,
能产生激励人心的作用。
然而,如今优绩主义也会成为某种“信念的陷阱”,让个体付出一些代价。
优绩主义可能会让人在做事时感到焦虑、急躁。在大学阶段,为了获得更优秀的综合评价成绩,
学生往往需要在学习、科研、比赛、活动各方面都取得较好的成果。但每年的比赛、活动机会有限,
大家难免产生错失焦虑。如果自己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而别人却成功加了分,排名竞争中“不进则退”
的紧迫感,难免让人感到紧张、失落,这会导致人过分关注短期收益,容易作出急躁的决策,反而影响长期发展。
优绩主义还会让人在面对失败时,更容易陷在负面情绪里。一件事成功还是失败,其实有非常多的影响因素,
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能力。环境、运气等因素,同样会对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但相关研究发现,
如果优绩主义盛行,可能会影响人们的归因方式,低估社会结构性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也就是说,
人们更可能会对事情的成败进行内部归因。如果成功了还好,能增强个体自信。但如果失败了,
人们就会认为自己不够努力,反复自责“怎么不再努力点呢”,然后陷入焦虑、后悔等情绪中。
如果失败次数多了,人们还会产生“努力也没有用”“自己就是能力不足”等负面想法,
从而陷入习得性无助的陷阱,感到抑郁甚至绝望。
长期来看,优绩主义也不利于集体的公平。丹尼尔·马科维茨等研究者曾提出“优绩悖论”
的概念:人们往往认为崇尚“努力就有回报”的优绩主义更公平,但研究发现,基于优绩原则运作的组织,
实际上更容易出现无意识的歧视和不平等。这是因为,每个人努力的起点并不相同,只强调努力的作用,
就忽视了先天弱势群体所需要的额外支持。大山里的孩子,再努力也获取不了和城市孩子相同的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给他们提供更多必要支持,才是真正的公平。
人们要意识到:人生是一场远行,外在的成绩、成就只是人生的一个方面。想要少点焦虑和急躁,
我们可以建立起多元的自我价值体系。成绩没有达到预期、面试没有拿到Offer,
只是这一次考核的阶段性反馈,而不是对自我价值的审判。对年轻人来说,培养兴趣爱好、发展社交关系、
参与社会活动等,都是让自我价值更稳固的重要途径。
另外,我们也要更多去关怀自我。一方面,可以友善地进行自我对话,接纳暂时的“做不到”,
意识到这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对自己别太苛刻。另一方面,也有必要建立健康的社会支持网络。平时,
除了多和朋友沟通联络,也可以尝试让家长了解当代年轻人的压力,避免给子女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当然,我们也希望学校、社会不要过度宣传优绩主义。人不是竞争工具,而是需要身心健康、
全面发展的鲜活个体。意识到这一点,才不至于给年轻人造成过大的压力,使他们走上更加开阔、
多元的人生道路。
殷锦绣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12月18日 03版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熱度:
文章難度:
文章質量:
說明:系統根據文章的熱度、難度、質量自動認證,已認證的文章將參與打字排名!

本文打字排名TOP20

登录后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