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力 3.有质疑就会获取新知识
有质疑就会获取新知识
缺乏质疑,只能孤陋寡闻
我在精神特质上还保有孩子的许多特点。要
说是什么特点,那就是对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抱有
很多疑问。
少年时代我经常向大人询问很多事情。但是,
大多时候得不到满意的答复。一般大人们总是说,
“不要提这种没用的问题”“没必要了解”。
到了今天,我才明白当时大人们的心情。其
实,他们也是一知半解。他们只是跟其他人一样,
维持现状,不懂也不去试图弄懂它。尽管我们在
少年时代并不了解大人们的真实情况,但是我们
知道了遇到问题仅仅向大人们询问是无济于事的,
而且,逐渐认为还是向书中寻求答案更有效、更
直接.
无论是谁,缺乏质疑,只能孤陋寡闻。不质
问、不探询,就无法明白真相。当然,仅仅人云
亦云,过着与他人毫无两样的人生也不是难事。
孩子们一直认为,大人们不断积累着人生的
经验,加深着对事物的理解。但是终于洞察到,
有些普普通通的大人不过是徒增年岁罢了。因为
我觉得这样的人生太窘迫,所以,从现在起,我
就积极致力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根究底,
决不松懈。
一般地就是看看书,也能产生很多疑问。例
如,我阅读有关佛教的书籍,发现书上竟赫然写
着这样的内容
“佛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乘
佛教,另一类是小乘佛教。所谓大乘就是大家都
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意味着能拯救很多人。小乘
是小型交通工具,只能拯救自己。传播到日本的是
大乘佛教。而小乘佛教在东南亚传播得比较广。”
在这里鲜明地指出了孰优孰劣。乍一看,明
显是能“拯救很多人”的大乘佛教是更胜一筹的。
但是,为什么在东南亚广泛传播的不是更胜
一筹的大乘佛教而是小乘佛教呢?东南亚信仰佛
教的僧侣们难道对于自己的信仰被称作“小乘”不
反感吗?最初为什么诞生了两大类佛教呢?等等,
很多疑问就浮现在我的脑海。
有生命力的知识会牢牢记在大脑里
为了解决上述疑问,必须查阅更多的书籍。
有的人可能认为逐一阅读书籍查找答案非常花费
时间。但是,使用网络进行调查需要浪费更多的、
几乎数倍的时间,而且还必须忍受视力变差这一
无奈的副作用。
结果发现,小乘是大乘佛教单方面对小乘的
蔑称。同时明白,传播于东南亚的佛教准确地说
是被称为上座部佛教。也就是说,刚才那本书的
作者是带有偏见地主张只有大乘佛教是更胜一
筹的。
而且也了解到,佛教一分为二的契机在于金
钱布施。古代一般给佛教僧侣们的布施就是剩饭,
但是悉达多(释迦牟尼佛)涅后300年,货币经
济普及,出现了布施金钱的人。僧侣们因是否接
受金钱布施而分成两大类。
并不是仅仅因为有了最初的那些疑问就获得
了这些知识,迄今不知道的很多事情都被同时挖
掘出来。例如,梵语不是老百姓的语言(巴利语),
而是统治阶级的语言。
大乘佛教的经典是用梵语写成的。这是因为
当初存在着向统治阶级和上层社会,而不是老百
姓传教的意旨。所以,又产生了一个疑问一这
件事是否说明佛教正向着释迦牟尼佛所指引的反
方向前进呢?
稍微翻阅一下书籍,就能发现佛教确实存在
着由上层阶级向老百姓传播的倾向。在中国是这
样,在日本也首先是由朝廷接受佛教的。
突然,想到了一个让我豁然开朗的事情,是
有关通往寺庙参堂石阶的幅宽问题。以那个幅宽
是很难行走的。但是,为什么石阶的幅宽会设计
成那种宽度呢?
是为了方便马匹行走。即:
是为了骑着马来寺庙参拜的上层阶级着想,而不
是考虑到老百姓的需求设计的幅宽。
如此这般,不起眼的疑问唤出许多新的知识,
由此又涌现出新的疑问,在不断追究的过程中知
识倍增,世界抑或历史都焕发出与我们一直沉溺
的老观念迥然不同的新面貌。
这些知识的特点是,与我们只是背诵在学校
学到的罗列好的事件完全不同,是我们自己的兴
趣引发出的知识,不需记在笔记本上,毫不费劲
地一下就能记在脑子里。
有生命力的知识指的就是这一类型的知识。
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甚至于忘得精光也不会感到遗
憾、懊恼。在学校学到的那不叫知识,只是事件
而已。因为不是自己真的有疑问且觉得很有兴趣
的事情,忘记了也是没有办法的。所以,真正的
知识是自己根据自学获得的知识,那些知识想忘
都忘不了,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中。
不仅阅读书籍,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发现
各种疑问
不仅阅读书籍会产生疑问,就是在日常生活
中也能发现各种疑问。例如,看电视。你会注意
到,在经济新闻中开始频繁使用“合规”(Compli-
ance)这个单词。也就是遵守法令的意思。
遵守法律,本分经营。这岂不是理所当然的
事情吗?于是,疑问产生。为什么这个单词要作
为新词汇来使用呢?是不是意味着不出现这个新
词汇就不足以说明企业家的伦理道德在如何堕落?
按照这种思路再去看经济新闻,就会明白原来想
靠着不遵守法律大赚特赚的企业是何其多啊。
无论什么都平淡视之,并心安理得地接受,
就不会提出什么疑问。不能像孩子那样对一切都
问个为什么,就不会收获知识。而这世上的很多
人都失去了这种求新的精神。他们认为“这个世界
就是这样”,深深地沉浸在一种消极与怠惰之中,
他们满足于那一点点残存的自我显示欲,在习惯
性的饮酒和低级趣味中消磨着时光。
孩子才不愿意成为那样的大人。这种心情是
认真的,可以理解的。这个世界不同于那些散漫
的大人用充满欲望的污浊眼睛所看到的样子。真
实的世界更加意味深长,神秘莫测。
要想发现它,就不能缺少和孩子一样总是对
事物产生质疑的态度,只有时常保持这种态度,
才能拥有更多的知识。
缺乏质疑,只能孤陋寡闻
我在精神特质上还保有孩子的许多特点。要
说是什么特点,那就是对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抱有
很多疑问。
少年时代我经常向大人询问很多事情。但是,
大多时候得不到满意的答复。一般大人们总是说,
“不要提这种没用的问题”“没必要了解”。
到了今天,我才明白当时大人们的心情。其
实,他们也是一知半解。他们只是跟其他人一样,
维持现状,不懂也不去试图弄懂它。尽管我们在
少年时代并不了解大人们的真实情况,但是我们
知道了遇到问题仅仅向大人们询问是无济于事的,
而且,逐渐认为还是向书中寻求答案更有效、更
直接.
无论是谁,缺乏质疑,只能孤陋寡闻。不质
问、不探询,就无法明白真相。当然,仅仅人云
亦云,过着与他人毫无两样的人生也不是难事。
孩子们一直认为,大人们不断积累着人生的
经验,加深着对事物的理解。但是终于洞察到,
有些普普通通的大人不过是徒增年岁罢了。因为
我觉得这样的人生太窘迫,所以,从现在起,我
就积极致力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根究底,
决不松懈。
一般地就是看看书,也能产生很多疑问。例
如,我阅读有关佛教的书籍,发现书上竟赫然写
着这样的内容
“佛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乘
佛教,另一类是小乘佛教。所谓大乘就是大家都
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意味着能拯救很多人。小乘
是小型交通工具,只能拯救自己。传播到日本的是
大乘佛教。而小乘佛教在东南亚传播得比较广。”
在这里鲜明地指出了孰优孰劣。乍一看,明
显是能“拯救很多人”的大乘佛教是更胜一筹的。
但是,为什么在东南亚广泛传播的不是更胜
一筹的大乘佛教而是小乘佛教呢?东南亚信仰佛
教的僧侣们难道对于自己的信仰被称作“小乘”不
反感吗?最初为什么诞生了两大类佛教呢?等等,
很多疑问就浮现在我的脑海。
有生命力的知识会牢牢记在大脑里
为了解决上述疑问,必须查阅更多的书籍。
有的人可能认为逐一阅读书籍查找答案非常花费
时间。但是,使用网络进行调查需要浪费更多的、
几乎数倍的时间,而且还必须忍受视力变差这一
无奈的副作用。
结果发现,小乘是大乘佛教单方面对小乘的
蔑称。同时明白,传播于东南亚的佛教准确地说
是被称为上座部佛教。也就是说,刚才那本书的
作者是带有偏见地主张只有大乘佛教是更胜一
筹的。
而且也了解到,佛教一分为二的契机在于金
钱布施。古代一般给佛教僧侣们的布施就是剩饭,
但是悉达多(释迦牟尼佛)涅后300年,货币经
济普及,出现了布施金钱的人。僧侣们因是否接
受金钱布施而分成两大类。
并不是仅仅因为有了最初的那些疑问就获得
了这些知识,迄今不知道的很多事情都被同时挖
掘出来。例如,梵语不是老百姓的语言(巴利语),
而是统治阶级的语言。
大乘佛教的经典是用梵语写成的。这是因为
当初存在着向统治阶级和上层社会,而不是老百
姓传教的意旨。所以,又产生了一个疑问一这
件事是否说明佛教正向着释迦牟尼佛所指引的反
方向前进呢?
稍微翻阅一下书籍,就能发现佛教确实存在
着由上层阶级向老百姓传播的倾向。在中国是这
样,在日本也首先是由朝廷接受佛教的。
突然,想到了一个让我豁然开朗的事情,是
有关通往寺庙参堂石阶的幅宽问题。以那个幅宽
是很难行走的。但是,为什么石阶的幅宽会设计
成那种宽度呢?
是为了方便马匹行走。即:
是为了骑着马来寺庙参拜的上层阶级着想,而不
是考虑到老百姓的需求设计的幅宽。
如此这般,不起眼的疑问唤出许多新的知识,
由此又涌现出新的疑问,在不断追究的过程中知
识倍增,世界抑或历史都焕发出与我们一直沉溺
的老观念迥然不同的新面貌。
这些知识的特点是,与我们只是背诵在学校
学到的罗列好的事件完全不同,是我们自己的兴
趣引发出的知识,不需记在笔记本上,毫不费劲
地一下就能记在脑子里。
有生命力的知识指的就是这一类型的知识。
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甚至于忘得精光也不会感到遗
憾、懊恼。在学校学到的那不叫知识,只是事件
而已。因为不是自己真的有疑问且觉得很有兴趣
的事情,忘记了也是没有办法的。所以,真正的
知识是自己根据自学获得的知识,那些知识想忘
都忘不了,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中。
不仅阅读书籍,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发现
各种疑问
不仅阅读书籍会产生疑问,就是在日常生活
中也能发现各种疑问。例如,看电视。你会注意
到,在经济新闻中开始频繁使用“合规”(Compli-
ance)这个单词。也就是遵守法令的意思。
遵守法律,本分经营。这岂不是理所当然的
事情吗?于是,疑问产生。为什么这个单词要作
为新词汇来使用呢?是不是意味着不出现这个新
词汇就不足以说明企业家的伦理道德在如何堕落?
按照这种思路再去看经济新闻,就会明白原来想
靠着不遵守法律大赚特赚的企业是何其多啊。
无论什么都平淡视之,并心安理得地接受,
就不会提出什么疑问。不能像孩子那样对一切都
问个为什么,就不会收获知识。而这世上的很多
人都失去了这种求新的精神。他们认为“这个世界
就是这样”,深深地沉浸在一种消极与怠惰之中,
他们满足于那一点点残存的自我显示欲,在习惯
性的饮酒和低级趣味中消磨着时光。
孩子才不愿意成为那样的大人。这种心情是
认真的,可以理解的。这个世界不同于那些散漫
的大人用充满欲望的污浊眼睛所看到的样子。真
实的世界更加意味深长,神秘莫测。
要想发现它,就不能缺少和孩子一样总是对
事物产生质疑的态度,只有时常保持这种态度,
才能拥有更多的知识。
下一篇:我们都一样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熱度:★☆☆☆☆
文章難度:☆☆☆☆☆
文章質量:★☆☆☆☆
說明:系統根據文章的熱度、難度、質量自動認證,已認證的文章將參與打字排名!
本文打字排名TOP20
登录后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