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要有一次选择人生的勇气

貢獻者:— — 類別:简体中文 時間:2022-10-11 16:27:51 收藏數:73 評分:0
返回上页 舉報此文章
请选择举报理由:




收藏到我的文章 改錯字
初识蔡志忠先生是在短视频上。
在视频里,我经常看到一个留着稀松长发的儒雅长者带着台湾口音说:
“我认为努力是没有用的!老师和父母老是说,努力努力就会走到巅峰,才怪!如果这样,所有人不是都走到巅峰
了吗……”
这不由得让我对他产生了兴趣,于是去找关于他的书,结果在《蔡志忠:动漫一生》里发现了惊喜。
在前文《平均一万颗橡果里,只有一颗能长成参天大树》中,我说过这样一个观点:
一个人在一生中如果能做成一件对自己和他人都很有用的事,那么无论早晚都是非常不错的,如果能做成很多件,
那他就是神。
按照这个标准,蔡志忠在我眼里就是神了。
不信的话,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成就:
作品全球发行量超过5000万册的漫画家
刷新票房纪录的电影导演
1985年台湾十大杰出青年
获奖无数的桥牌高手
闭关十年学成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
这其中任何一个成就放到某个人身上,都足以让其一辈子引以为傲,所以蔡先生的人生经历和经验是值得研究的。
虽然个体的成功无法复制,但他背后的理念却可以借鉴。
只要借鉴得当,我们就可以高效地找到那颗“可以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橡树种子”。
幸运的是,蔡先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理念几乎完整地展示了一个人成事的要领。
现在,就让我们来一一解读。
思考思考思考
蔡先生小时候是一个很普通的农村男孩,瘦小、内向、敏感。
由于身材瘦小,他妈妈经常半开玩笑地说:“你这么瘦弱,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我看将来你只能背个竹篮子到马路
上捡牛粪。”
他不甘心过这样的生活,于是开始自己思考这辈子能干什么。
只是你可能想不到,此时他才三岁半。
那他是怎么思考的呢?
他躲在大人的书桌底下思考,藏在绿篱笆里思考,埋进棉被窝里思考,总之就是白天思考、晚上思考,一直这样摸
索了一整年。
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想”。
四岁半的时候,父亲为了教他写字,送了他一块小黑板,从此他眼里出现了光。
因为他发现自己有画画天赋,不仅会画、爱画,还画得很好!
于是从此立下志向:“只要不饿死,我要一生一世永远画下去,一直画到老,画到死为止。”❶
你无法想象这是一个四岁半孩子的内心活动。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别说四岁半了,就是到了十四岁,甚至四十岁都没有认真花时间去思考自己这一辈子到底想要
做什么?
即使去想了,也大概只是在脑子里短时间地蹦出“我想要什么什么“的简单欲望和幻想,然后继续回到现实生活的
洪流里随波逐流。
一个人但凡愿意花上几个月去思考一个问题,就一定能有所收获,更别提在这个问题上持续思考一年了。
比如我自己。
我是到36岁的时候才开始写每日反思的,然而只连续写了180多天,我就慢慢明白自己要做的事就是写作。
可见,真正去思考,或许半年就够了,哪怕真的花上一年,这点时间相对于一生来说也是非常少的。
至于具体如何思考,蔡先生没说,我认为也没有必要说,自己去想就是了。
毕竟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况且最了解你的人是你自己,所以思考人生目标这件事他人无法代替,只能自己去做

一旦告诉你某个具体的做法,你的思维反而可能会被禁锢在某处,不容易跳出来,反倒是自己苦思冥想得到的答案
会让你豁然开朗。
所以,重要的不是怎么思考,而是要有主动思考的意识并去持续思考。
这看上去像是给了你一碗鸡汤却不给你勺子,但确实不是忽悠你。
不信的话,看看我写文章的过程吧。
在刚开始写的时候,我脑子里通常都只有几个很模糊的想法,下笔的时候也说不出几句话,甚至一个开头也要憋上
一两天。
此时没有人告诉我什么思考的方法,我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想、不断地顺,不断地把心中想的东西说清楚。
有时写到一半,感觉脑力枯竭、举步维艰,真的一点思路都没有,但就算放上几天,我也会重新拿起来继续死磕。
事实证明,最终我总能再突破一点点,然后冒出一个全新的视角或让自己眼前一亮的金句,甚至开始文思泉涌。
最终,初稿和定稿的质量天壤之别——这就是持续思考的力量。
思考人生目标,大致也是如此。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改变自己,那就直接去想、主动去想、持续去想,让自己想上个一年半载。
只要你真的这么去做了,就一定能体会到它的力量和重要性。
关于思考的重要性,蔡先生说得更直接:我无法想象,如果我不爱思考,那么现在的我会是怎样?(P11)
在一次采访中,他说:
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际关系是金牌,然而思考能力才是王牌。我没有学历,也没有人际关系,但是我有思
考能力。
所以,他认为思考为一切之先,比人际关系、能力和学历都重要。
他也认为每个人一生中都应该首先要思考这个问题:我来这辈子到底是为了什么?
想清楚之后,便知道自己该怎么活。(自序P22)
当然,思考这个问题不仅在脑中想,也要结合实践,二者结合在一起,才会更有效。
由此,你是否感受到,那些从不思考或很少思考人生目标的人就像前文中说的“橡树”,他们只能通过盲目的试错
来探索人生。
而那些热衷思考人生目标并愿意实践试错的人则开始脱离盲目,有了更多的能动性和可能性。
触动触动触动
如何思考虽然没有具体的套路,但可以遵循一些基本的方法。
比如我是通过“写下来”的方式来思考的,因为书写可以把模糊的想法变清晰,可以让人把事情想得非常深入。
而蔡先生用的则是“凭感觉的触动法”,这一点我们在《认知觉醒》中讲过。
“凭感觉”是一种很高级的目标筛选法,但想要掌握它,则需要我们极度重视自己内心的感受,并对自己极度坦诚

蔡先生从来都没有丢弃过这方面的敏感,从小黑板开始,他始终保持着自我觉知的开放。
1984年,36岁的他放弃开了7年的动画公司,只身到日本专注漫画事业。
一开始,他还不知道如何破局。
直到一天,他和室友聊天说起了“庄周梦蝶”的故事时猛然醒悟:何不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画成漫画?
于是他当下便停止聊天,开始研读《庄子》,此后他的漫画《庄子说》一炮而红,开创了用漫画表达诸子百家思想
的先河。❷
1993年,45岁的他在画佛陀时由于想不好用中式的还是印式的,于是去古董市场买几尊佛像回来参考。
结果,当他回到家把铜佛放在书桌的灯光下时,便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哇!铜佛好美、好美!
从那以后,他便下定决心开始收藏铜佛❸,不料一投身便是20多年,不知不觉间,成了一位拥有近4000座古
董铜佛的收藏家。❹
1998年,50岁的他在一次桥牌比赛结束回到酒店后,看到凌晨海面波浪起伏的点点渔火,便开始思考起如何
将海天一色上下合为一体。
结果瞬间把过去思考的宇宙学、银河系、量子学等知识融会贯通了起来,于是当天便决定比赛结束后开始闭关研究
物理。
此后10年,他不仅发现了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时间论点是错的,还发现了正确的时间方程式。
同时完成了《时间之歌》与《东方宇宙》两本物理研究心得。❺
不得不说,凭借触动,蔡先生每次都找到了新的人生突破方向,而且这种选择几乎不会失手。
因为一个人做内心真正喜欢的事情时就不会觉得苦、觉得累,他会无条件地投入到这件事情当中去。
而用这种状态去投入一件事,大概率能做成它。
无独有偶,被誉为当代鲁班的退休工人王震华也是如此。
从2010年开始,52岁的他花了5年时间,克服了种种困难,用传统榫卯结构打造出了微缩天坛祈年殿。
该作品一经面市,便获得了2016年世界手工艺产品博览会金奖。
而这一切的起因,都源于他1986年(28岁)在北京参观天坛时的一次触动。
他说:“到了最南端看见祈年殿,我走不了了,太雄伟了!我就打定主意,60岁一定要做到!”
可见,触动法并非少数人的专利。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说过,“一个人如果不能时刻倾听自己的心声,就无法明智地选择人生的道路。”❻
所以我们要将读取内心触动作为自己的日常功课,不断提高自己的觉察能力和感知能力,慢慢发现自己体内的这个
人生指南针。
关键在于,当我们真正遇到它时,敢不敢面对它、相信它。
再不济,你可以打开自己的短视频收藏夹。
刨去那些搞笑的、摆拍的、猎奇的内容,看看那些展示真实技能的视频中,自己关注最多的是什么?
这很可能就是你人生方向的线索,因为你一定是感到触动了才会去点赞收藏,而这些触动则说明你希望自己也拥有
这样的本事。
如果你隐约感觉这是真的,那就别管它现不现实,先去思考、去尝试再说。
当然,如果以上这些你暂时做不到也没关系,因为我们还有更简单普适的办法——学习。
学习学习学习
很显然,思考和触动对寻找人生目标很重要。
但你有没有想过一件事——不同的大脑,它触动的东西或思考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的大脑空空荡荡、毫无学识,那你又能想出什么好的点子来呢?
不要说蔡先生4岁半的时候没有学识也能找到人生目标,毕竟和他一样大的同龄人都没学识,而他却善于思考,所
以他领先。
而长大后,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即使他在学校只上到初中二年级,但他看过3万多本书。❼
3万多本书是什么概念?
我到目前总共才读了400多本书(便有了脱胎换骨的感觉),而他的阅读量几乎是我的80倍。
虽然他比我多经历了34个春秋,但以我现在的阅读速度,等我到了他的岁数也远远达不到他这样的境界。
所以他能思考清楚问题、不断创造灵感、包括预测未来趋势,都是因为他有雄厚的阅读作为根基。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还介绍过一位吴妈妈。
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非常热爱学习,而爱学习的人,似乎都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命运。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学习,都要不断地磨砺自己的脑子和认知。
只有我们的大脑不同了,我的人生选择才有可能与众不同。
可惜的是,现实中的大多数人往往是不怎么学习的,至少离开学校后,他们就很少主动学习新东西了。
他们不看书,不学新技能,得过且过,直到某天遇到了职场瓶颈、失业焦虑的时候才来咨询:
我感到人生很迷茫,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这辈子想做什么?
事实上,这不是你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问题,而是你现在能做什么、会做什么的问题!
你现在的迷茫其实都是因为你之前学习不够,以致你现在脑中没见识,身上没本事,因此就算遇到合适的场景和机
会也触动不了、把握不住。
一旦你遇到了这样的困惑,不要犹豫,马上沉下心来学习就对了。
无论你学习的是知识还是技能,它们都可以帮你在未来摆脱现状。
因为学知识可以帮你更好的思考和触动,学技能可以让你拥有更多的能力和选择权。
就像王震华,如果他之前没有做过木工,那他看到祈年殿就不会受到触动。
换言之,你学的越多、经历的越多,就越容易受到触动。你手里有了锤子,身边的事物才看起来都像钉子。
学习是破局的必经之路。
你不能指望自己一点不变,同时又希望人生发生巨大的改变。
相反,当你变得既有见识、又有本事,你的人生怎么可能会迷茫呢?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把学习当作业余时间的默认设置。
不要让游戏、新闻和短视频占据了自己人生的空余时间,同时又抱怨自己不知道这辈子想要什么。
热爱热爱热爱
我相信,一个人只要愿意持续思考、用心感知、主动学习、大量试错,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而热爱会把你带到你意想不到的远方。
蔡先生也说:一定要找到你这一生最热爱的那件事,没有之二。不是真正的热爱,你会感到很累,无法长久地坚持
。❽
那什么样的热爱才叫热爱呢?
我们还是来看看蔡先生的经历吧。
1971年,23岁的他为了能到“光启社”上班,果断舍弃了原来薪水4600的工作,然后以2900元的薪
水重新开始。
他甚至在心里想:就算是薪水0元我也愿意来上班,因为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❾
1985年,37岁的他只身到日本探索漫画时,与日本漫画家市川立夫合租。
当时,市川立夫每个月只有5幅单元格漫画的杂志社约稿,所以没任务的时候,他就去兼职补贴生活,实在没事做
,就到弹珠店打弹珠打发时间。
但蔡先生的观念完全不同。
他说:“我跟市川立夫很不一样,我很喜欢画漫画,跟有没有杂志要刊登没有关系,最关键是自己该画什么题材。
”(P176)
所以即使没有出版社约稿,他也会主动去创作新的作品。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带来了更好的结果。
因为他的热爱和全身心投入,因此创作的《庄子说》非常特别,很快就收到了“讲谈社”的出版请求,而且作品出
版后一炮而红。
除此之外,他还曾为了完成一个4分钟的动画电视片头,58个小时没有离开椅子;为了完成一件很花时间的工作
,42天待在家里没打开过门。❿
如此投入,只为把手头的事情做到最好。
前面提到的王震华也是如此。
他为了做好微缩祈年殿,连续5年迭代了4个版本,一年只休息4天,每天工作10小时,没有一分收入,人家都
说他像个傻子。
然而,真正的热爱确实会让人看起来像傻子,它会让人:
不为钱工作,即使没有收入也愿意做
全身心投入,想办法把事情做到极致
这种非理性的沉迷,往往会让人产出真正的独一无二的服务、作品和价值的源泉。
反观很多人,他们也声称自己找到了人生目标,但在真正实践的时候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遇到点挫折就开始左右
衡量,然后选择退缩。
比如,他们想写作,但没写几天发现自己写的东西没人看就觉得没意思了。
事实上,如果你真的热爱写作,那么你通过写作促使自己提升了思考、发生了改变,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收获和
强烈的反馈啊!
能看到这种反馈的人一定愿意在没有外界反馈、赞扬和打赏的情况下继续 坚持写下去,直到他看到更美的风景。
所以,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对这件事情思考得不够清楚。
大多数时候,人们在寻找人生目标的时候只是达到了喜欢的程度,还远没有达到热爱的程度。
他们只是在大脑里有了想要的愿望,但还没有达到需要的程度,更没有达到像吃饭、睡觉那样的“刚需”。
从“想要”到“需要”,再从“需要”到“刚需”,这是热爱程度的一个标尺。
想要真正做成一件事,我们一定要想办法从这个标尺的最左端走到最右端。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即使没有钱也愿意去做这件事,还愿意不计成本地想把它做到极致。
那你便有了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标。
价值价值价值
如果把“思考、触动、学习、热爱”看作球场上的发球、跑位、运球和传球,那接下来要说的“价值”就是赢取比
赛的临门一脚了。
那如何保证把球射进门里呢?
蔡先生给出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然后做到第一。❶
因为只要做到第一,做到他人无法取代,你就一定能拥有别样的人生优势。
这个观点和我之前所说的“创造独一无二的价值”是一致的,但是相比起蔡先生的说法,我的这个“创造价值”的
表述还是太模糊了。
他说得更直接:就是要做到第一!至少要成为某个领域的第一,或是亚洲第一,光是一个县市第一或是学校第一,
那个完全不怎么样。
不过,很多人一听要做到领域第一或是亚洲(世界)第一,马上会在心里喊:那不可能,做到第一太难了!
如果你有这样的反应,我猜你对“第一”这个概念肯定有些误解。
在你的印象中,做到第一大概就是苦练一项技能,然后比掉所有人,才能算第一,比如弹钢琴就要像郎朗一样。
所以你打心眼里认为自己不可能成为第一。
事实上,成为“第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运动员模式”,另一种是“创作者模式”。
比如郎朗弹钢琴就是“运动员模式”——比赛最终只有一个第一名——想要在弹钢琴的技术上超过郎朗,这确实太
难了。
相比起来,周杰伦弹钢琴的技术应该比不上郎朗,但周杰伦同样可以成就自己。
因为周杰伦开启的是“创作者模式”——我不需要钢琴技术天下第一,但我可以用钢琴去创作独一无二的歌曲。
所以,对于人生发展来说,致胜的重点永远不在技术本身,而在用技术创造的内容!
蔡先生就深谙其道,他说:
我打从一开始便知道漫画最重要的是故事内容!是故事的曲折剧情和情感感动人的!
漫画的要领是:故事!故事!故事!
画画的技巧只是呈现故事的工作,充满情感的内容才是王道。❷
可见,如果你只拼技巧,那你就会进入“运动员模式”——那里只有一个第一;
但如果你注重内容,那你就会进入“创作者模式”——那里有广阔的天地。
人生的发展不像学校的学习,每次考试只能有一个第一名,它不需要你把某个技能或工具掌握到极致才能胜出。
如果你方向正确,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细分领域,那么凭借刚好够用的技术也能快速崛起。
比如我从零开始写作到出版第一本书也只用了三年时间,而且这本书还成了畅销书。
但就写作技术而言,无论是创作速度还是文笔文采,我都远不及他人,甚至我在书中介绍的知识都是大家所熟知的
内容。
那我真正的优势是什么呢?
我想应该是我用知识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和关联,以及相对平实的语言触动了读者。
同理,如果你想学摄影,就不用太痴迷器材是否高端、技法是否奇巧,因为摄影的核心是取景的视角和表达的意义

那些真正的高手,即使手里只有相对简陋的设备也能拍出大片。
如果你想学英语,也不用死盯词汇量和考级,因为语言只是一种工具,用它来解决问题或创作作品才是核心。
技不在高,而在创造。所以:
写作不在文采,而在思想
摄影不在器材,而在视角
外语不在词汇,而在运用
弹琴不在技术,而在创作
只要你掌握了这个要领,就能把这个清单不断地列下去。
如此,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正确的方向,让自己的创造与众不同了。
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要领——做自己触动的事、做自己热爱的事,不要直接为了流量去迎合大众
,为了金钱去跟随大流。
如果你和大家一样,看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这是很难胜出的。
就像蔡先生到日本学漫画,如果他选择模仿日本漫画的画风与内容,那他肯定也很难胜出。
但他偏偏遵从内心,选择了用漫画表达诸子百家思想,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
万维钢在《佛畏系统》中也提到过一个创造的悖论:
你要是一味地迎合市场,你反而得不到市场;你要是不管别人怎么评价,就做自己,反而能引领市场。❸
因为你自己就是最独特的,天下没有人和你一样,所以多遵从自己的内心,反而能创造出独特的价值。
就像JK•罗琳并不是做了一大堆市场调研之后才开始写的《哈利波特》的。
她就是有一天在坐火车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一个男孩在魔法学校的故事,就好像被闪电击中一样,那个故事奔涌着
在她大脑里展现出来。
罗琳意识到,她必须把这个故事写出来。她下了火车就赶紧找个地方记录想法。剩下的就都是技术问题了。❹
周杰伦的歌也是如此。
他从来不管别人能不能听懂,完全按照自己的内心的想法来创造,结果他的歌大火特火,原因就是它与众不同,太
有特色。
总之,你先别管别人爱不爱看,你要问自己喜不喜欢,因为越独特的东西往往越有竞争力。
在《纳瓦尔宝典》这本书中,作者也提到了极为相似的感悟:
只有独辟蹊径,才能避开竞争。
而避开竞争陷阱的方法就是做独一无二的自己,找到自己能做到独步天下的事情。
做到最好,只因热爱。
如果你真的热爱一个事物,那就追随本心,努力找到利用它满足社会真实需要的切入点,利用杠杆效应扩大规模。

总之,想做到第一,要领就两点:
1.不要盯着技术,而要盯着内容;
2.想要与众不同,就要听从内心。
如此,我们方能创造出独特的价值。
当然,想要无限可能,你还需要做拥有“复制”属性的事,同时让自己的东西尽可能地满足更多的人。
这些都是《认知驱动》中的内容,这里不再多讲。
勇气勇气勇气
最后,让我们回到本文的主题——勇气。
这也是蔡先生最让我敬佩的地方,因为在我看来,他的一生就是展现勇气的一生。
1963年,15岁的他决定放弃学业,去台北当漫画师。
虽然那个年代的教育不像现在这么规范,但他当时就读的彰化中学也是台湾中部一流的学府。
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从9岁开始就立志要当漫画师,同时受到了级任导师黄界原在课堂上一句话的激励。
黄老师说:
每个人现在就要思考将来要干什么,当你已经决定了自己的人生之路,现在就可以开始做了,千万别等到念完所有
的书,大学毕业后才去做。
于是他下定决心:“只要有机会成为职业漫画家,我便立即放弃学业去画漫画。”
此后,他开始以职业漫画家的标准来画漫画。
当他第一次寄四页漫画到台北漫画出版社投稿时,出版社看了画稿,以为他是个职业漫画家,于是就向他发出了应
聘邀请。❻
1971年,23岁的他到“光启社”上班,社里最年轻的美女导播杨婉琼没人敢追。
谁知平时当众说话都会脸红的蔡先生竟然当着大家的面,公然把采来的鲜花插到杨婉琼的桌上,这样的公开示爱让
同事们都惊掉了下巴。
结果连续送花3天后,杨婉琼开始和他约会,5年后成了他的太太。
对于这样的举动,他说自己早已思考过前提与后果:
我个人认为偷偷跟女生暗示自己喜欢她,是很逊的行为!
在众人面前公开献花,极有可能被对方当场把花丢进垃圾桶,然而这一定是我的失败吗?那可不见得,很可能是她
有眼无珠,要看她最后嫁给谁。
如果确信自己是对方一生中能选到的最大的一颗石头,对方不接受,失败的反而是她自己,想追却不敢行动才是我
的失败。❼
1984年,36岁的他在拥有3套房子和220万人民币的基础上,决定关闭公司,从此专注画画。
他对自己说:“够了!这一生为钱做事的日子到此为止。我要去做更有意义的事。”(P170)
或许你会说,要是我有这么多的钱和房子,我也敢放弃工作追求梦想。
但真等你到了这种时候未必会有这样的决心。
因为你的生活中不止你一个人,你还有家人要养活,此时断了自己如日中天的产业去追求梦想,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1998年,50岁的他突然决定闭关研究物理。
这件事情在外人看来,肯定会认为他疯了,因为从天马行空的漫画到专业严谨的物理,这种跨界会让人觉得他在儿
戏。
事实证明,投身物理研究并不是他一时的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选择,而且这一投入便是十年,没有勇气是不可能
做成的。
除此之外,他还非常敢于“见人”。
比如,为了得到《联合报》的投稿机会,他会直接到办公楼的警卫室打电话给主编说明来意。
当主编说你把稿子寄来就好了,他就说:“我已经在你们楼下了,我的作品很棒,要不要下来看一看?”❽
再比如,为了收藏铜佛,他直接到日本新田栋一的住处按响门铃,然后自报家门,并递给管家一本各国媒体采访自
己的剪贴簿。
新田栋一一看剪贴簿,便知道他确实很有名,不是坏人,便热情地邀请他住在他的豪宅。❾
对此,他直言不讳:
我一生曾多次主动认识一个人,或主动应征求职,因为我总认为生命苦短,想跟一个人相识,或让他人发现自己的
才能,期待因缘际会、随缘相遇的概率很小,不如亲自行动登门造访。
但自己得有诚意并准备充足,所以我总是随时准备个人作品册子和各国媒体采访剪贴簿,一亮出来不用言语说明,
对方立刻非常清楚我是什么样的人。❿
他说自己外表非常羞涩,内心却自信强大得无与伦比。(P120)
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我心头一震,因为兼具“非常羞涩”和“无比自信”一定需要巨大的勇气。
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假设:
如果蔡先生是一个缺乏勇气的人,那他的人生轨迹又会是怎样?
不用想,答案肯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命运。
同样,当我们把这个假设放到自己身上时,我们也能马上感受到自己的两种不同命运。
所以,我们也要有选择人生的勇气。
无论是试错、思考、触动、学习,还是热爱,我们都需要有把握它们的勇气:
试错,需要面对不确定性的勇气;
思考,需要面对暂时无解的勇气;
触动,需要面对内心声音的勇气;
学习,需要面对克服困难的勇气……
而勇气来自哪里?
归根结底,它来自我们对一件事是否想得足够清楚,来自我们自身拥有的实力。
只要有了这两点,我们就能在该放弃的时候勇敢放弃,在该坚持的时候勇敢坚持。
最终,我们一定能用正确的选择和行动向这个世界宣告自己创造的一席之地。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