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同情 文/丰子恺

貢獻者:精小妖 類別:简体中文 時間:2018-09-23 08:40:13 收藏數:108 評分:0
返回上页 舉報此文章
请选择举报理由:




收藏到我的文章 改錯字
有一个儿童,他走进我的房间里,便给我整理东西。他看见我的挂表的面合复在桌子上,给我翻转来。
看见我的茶杯放在茶壶的环子后面,给我移到口子前面来。看见我床底下的鞋子一顺一倒,给我掉转来。
看见我壁上的立幅的绳子拖出在前面,搬了凳子,给我藏到后面去。
我谢他:“哥儿,你这样勤勉地给我收拾!”
他回答我说:“不是,因为我看了那种样子,心情很不安适。”
是的,他曾说:“挂表的面合复在桌子上,看它何等气闷!”“茶杯躲在它母亲的背后,教它怎样吃奶奶?”
“鞋子一顺一倒,教它们怎样谈话?”“立幅的辫子拖在前面,像一个鸦片鬼。”
我实在钦佩这哥儿的同情心的丰富。从此我也着实留意于东西的位置,体谅东西的安适了。
它们的位置安适,我们看了心情也安适。
于是我恍然悟到,这就是美的心境,就是文学的描写中所常用的手法,就是绘画的构图上所经营的问题。
这都是同情心的发展。普通人的同情只能及于同类的人,或至多及于动物;
但艺术家的同情非常深广,与天地造化之心同样深广,能普及于有情、非有情的一切物类。
我次日到高中艺术科上课,就对她们作这样的一番讲话:世间的物有各种方面,各人所见的方面不同。
譬如一株树,在博物家,在园丁,在木匠,在画家,所见各人不同。
博物家见其性状,园丁见其生息,木匠见其材料,画家见其姿态。但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
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树的因果关系,画家只是欣赏目前的树的本身的姿态,而别无目的。
所以画家所见的方面,是形式的方面,不是实用的方面。换言之,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
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
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了。
所以一枝枯木,一块怪石,在实用上全无价值,而在中国画家是很好的题材。
无名的野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故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
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
故普通世间的价值与阶级,入了画中便全部撤销了。
画家把自己的心移入于儿童的天真的姿态中而描写儿童,
又同样地把自己的心移入于乞丐的病苦的表情中而描写乞丐。
画家的心,必常与所描写的对象相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
倘不具备这种深广的同情心,而徒事手指的刻划,决不能成为真的画家。
即使他能描画,所描的至多仅抵一幅照相。
画家须有这种深广的同情心,故同时又非有丰富而充实的精神力不可。
倘其伟大不足与英雄相共鸣,便不能描写英雄;倘其柔婉不足与少女相共鸣,便不能描写少女。
故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
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
犬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
诗人常常听见子规的啼血,秋虫的促织,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送春归;
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
其实我们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情景了。
画家与诗人是同样的,不过画家注重其形式姿态的方面而已。
没有体得龙马的活力,不能画龙马;没有体得松柏的劲秀,不能画松柏。
中国古来的画家都有这样的明训。西洋画何独不然?
我们画家描一个花瓶,必其心移入于花瓶中,自己化作花瓶,体得花瓶的力,方能表现花瓶的精神。
我们的心要能与朝阳的光芒一同放射,方能描写朝阳;能与海波的曲线一同跳舞,方能描写海波。
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涯,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
为了要有这点深广的同情心,故中国画家作画时先要焚香默坐,涵养精神,然后和墨伸纸,从事表现。
其实西洋画家也需要这种修养,不过不曾明言这种形式而已。
不但如此,普通的人,对于事物的形色姿态,多少必有一点共鸣共感的天性。
房屋的布置装饰,器具的形状色彩,所以要求其美观者,就是为了要适应天性的缘故。
眼前所见的都是美的形色,我们的心就与之共感而觉得快适;
反之,眼前所见的都是丑恶的形色,我们的心也就与之共感而觉得不快。
不过共感的程度有深浅高下不同而已。对于形色的世界全无共感的人,世间恐怕没有;
有之,必是天资极陋的人,或理智的奴隶,那些真是所谓“无情”的人了。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美儿童了。因为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
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
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
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见的点。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
换言之,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
只因长大起来受了世智的压迫,把这点心灵阻碍或销磨了。
惟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外部即使饱受压迫,而内部仍旧保藏着这点可贵的心。这种人就是艺术家。
西洋艺术论者论艺术的心理,有“感情移入”之说。
所谓感情移入,就是说我们对于美的自然或艺术品,能把自己的感情移入于其中,没入于其中,
与之共鸣共感,这时候就经验到美的滋味。
我们又可知这种自我没入的行为,在儿童的生活中为最多。
他们往往把兴趣深深地没入在游戏中,而忘却自身的饥寒与疲劳。
《圣经》中说:“你们不像小孩子,便不得进入天国。”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
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可以因了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熱度:
文章難度:
文章質量:
說明:系統根據文章的熱度、難度、質量自動認證,已認證的文章將參與打字排名!

本文打字排名TOP20

登录后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