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人性,制度才有意义

貢獻者:西瓜美眉 類別:简体中文 時間:2018-01-27 12:41:30 收藏數:3 評分:0
返回上页 舉報此文章
请选择举报理由:




收藏到我的文章 改錯字
朋友讲了一个笑话,说有个小伙子,骑辆破摩托去什么地方,路况不好,结果“哐啷啷”一声,
油箱盖还是什么部件,被颠掉了。小伙子急忙下车去捡,不料被一个老太太抢先捡起来,
她不肯还给小伙子,非说自己捡到的,就归自己了。
小伙子好说歹说也没效果,只好报警。警察来了,
也拿老太太没办法,反过来劝小伙子认了吧。这时候高潮来了,只见老太太蹒跚地走到社区
废品收购站,把油箱盖卖了5毛钱,然后拿钱走人了。收废品的大哥,
又把油箱盖还给了小伙子,事情这才解决。几年前,我在车上遇到个西部人,
大家一起说笑,说起他家乡是古都,地下文物极多,随便在自家院子里挖一挖,
这辈子就够吃了。那老兄说:“哪有你们想得那么容易?
盯得紧着呢。我们那儿盖房,经常会挖出古物来,
有些人就会一声不响,用锄头把这些价值连城的古董捣碎。反正挖出来也不归自己,
何苦来着?”听他这么一说,当时我们心里“咯噔”一下,
脑子里想象着无数被捣毁的古物,心疼至极,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
今年5月份,四川彭州市通济镇麻柳村村民吴高亮,
在自家门口的承包地里发现了一根罕见的巨形乌木,原本以为这是笔不小的横财,
但当地派出所认为吴高亮私采滥挖地下矿产。政府的态度很明确,这块乌木属于
地下文物,必须收归国家所有。但如何处理这烫手的宝物,
当地政府也没主意,只能打报告向上级请示。可始终不见上级回应,
于是这件事,就成了没有结果的烂尾新闻。两个月后,广东有位林先生,从东江捞出了
44根疑似乌木的木头,可木头刚从江底被捞出来,
林先生就被人举报,说他“倒卖古木”。林先生打捞上来的疑似乌木被扣留,
经有关部门鉴定,发现确是稀世珍奇乌木。当地政府发布通报称:为了表彰林先生上缴
国家文物的举动,特给予个人奖金5000元,并颁发荣誉证书。
媒体报道称,调查表明,90%的读者认为,挖掘或是捡到的无主之物不归自己,
这么规定不合理,可合理的规定又该是什么,大家也说不清。
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无主之物就意味着无责任,
只会带来对资源的极大毁坏。谁也不会珍惜那些产权不明确的东西,这是人类的天性,
不是一纸规定,就能把人变成圣人。只有尊重人性,制度或规定才会有意义。
大概是三年前,韩寒去台湾,把钱包丢了,但很快就找回来了。
然后蒋方舟去台湾,也把钱包丢了,也很快找回了。又不久,
一名杭州男子去台湾,也学着韩寒、蒋方舟丢钱包,这次没找回来,只好垂头丧气地
回家——但他回到杭州时,发现钱包已经给他寄回来了。
起初大家感叹台湾人民道德水平就是高,后来才有人发现,
台湾和大陆的法律完全是不一样的。大陆这边要求人人做道德君子,要拾金不昧,
昧了就要接受道德的谴责。而台湾那边则不然。
台湾民法规定,捡到丢失物品之后,6个月内有人认领的,拾得人应将物品归还,
但拾得者可向失主索取物品价值十分之一的报酬。同时还规定,
如果丢失物品的是贫困户,这十分之一的报酬,还应减免。
至于对方是不是贫困户,报酬是不是可以减免,如果有争执,
这事可以上法庭解决。这条法律的意义,就在于考虑到人性。
占有是人性中无法抑制的本能,但如果捡拾者能够拿到报酬,
而且还让自己成为一个好人,这就弥补了捡拾者的巨大心理落差。
现在国学火热,但从这些事情上来看,这种热只是虚热、
叶公好龙式的热,我们中有些人,根本无意在现实中践行国学。比如说,
孔子的弟子子贡,是个土豪,有钱、任性。他在外边做了善事,不取分文,结果孔子骂
他:“你无端抬高了道德门槛,把贫穷的善人阻拦在行善的门外。”
此前,贫穷者在行善中,因为获得酬赏而弥补了经济损失,
所以他们会行善不倦。但现在被你一搅和,行善的门槛高到了只能付出而一无所获,
这让贫穷者还如何做得起善事?而孔子的另一名弟子子路,
救了一个落水的农夫,农夫把牛送给他,作为救命之酬。
子路牵牛而归,受到了孔子的表扬。子路懂事,他做了好事,获得了报偿,此后人人
都愿意效仿他做好事。长此以往,这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就会好起来。
时尚的潮流总是让人难以捉摸,很多时候,某些概念似乎在一夜之间就流行开来,
又在一夜之间沉寂了下去,泥沙俱下之时,
许多人不明就里,就沉溺其中,盲目地追逐起“时髦”。
这些日子,一度在青年群体中颇为风行的所谓“丧文化”,便可归入此类。“丧文化”最流行的时候,
从线上到线下,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不少“丧小组”,网友聊天时随手就会发上几个“丧表情”,
甚至连大街上的奶茶店,也“应景”地卖起了“丧茶”。
一时间,“丧文化”大有席卷之势。消极悲观的“丧”为什么会流行?
许多年轻人为什么会被裹挟其中?它又会对年轻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丧文化”刚刚开始流行的时候,不少追捧者,
其实都是抱着一种娱乐调侃的心态。对年轻人而言,在生活中遭遇一些压力与挫折,
在所难免,遇挫之后的愤懑不满,和看似时髦的“丧文化”遇到一起,
自然会产生一种化学反应,让其在短时间里流行开来。
现实社会,年轻人确实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从校园到职场,
从物质到感情,竞争可谓无处不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下,
遇到挫折、感到郁闷,是成长的正常态。谁的青春不迷茫?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有成长的烦恼,
都难免压力和挫折,逃避不是办法。以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问题,
让自己越挫越勇,才能真正有所成就。这是每个年轻人成长的必由之路。
试想,大好时光在“丧”中虚度,岂不辜负了青春?
有些时候,年轻人会暂时性地陷入负面情绪,偶尔“丧”一下,
发发牢骚排解情绪,可以理解。但是,
如果这种“丧”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个体的“丧”演变成了一种“丧文化”,
影响和左右年轻人,就需要警惕。“我丧我有理”
“人生没意义”的扭曲价值观,只会让年轻人消极避世,
不思进取,一事无成。或许有人会说:生活本来就不容易,
难道就不能丧一丧吗?其实,对那些深受挫折困扰的年轻人来说,
“丧文化”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些许安慰,但本质上却是一种让人裹足不前,自我沉沦的“麻醉剂”。
要想真正摆脱困境,唯有积极进取。
直面压力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比在“丧文化”中自我沉沦困难得多,
但只有告别了“丧”,挑战自我,执着努力,才会有精彩的人生。
再往大处讲,当代青年正处在国家民族走向复兴的大发展时期,
时代提供了广阔舞台和大好机会,国家需要胸有大志奋发有为的强国一代,
青年也能够籍此大势人生出彩,成就自我,当此关键时刻,
于国于己,怎能丧,怎忍丧!反思和批判“丧文化”,
并不是要区分情绪的优劣,更不是要对年轻人的负面情绪大加挞伐,
而是希望年轻人能摆脱“丧”的困扰,有勇气面对生活的压力,以更阳光、更积极、更向上的心态,
尽自己应尽的国民责任,挣自己想要的个人生活。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年轻人在求学、就业、
婚恋、住房等方面面临的现实压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切实维护他们的权利,改革制约年轻人
发展的机制体制,是全社会应当去共同努力的。只有如此,才能让年轻人增强对“丧”的抵抗力,
让他们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
敲黑板画重点:找个能让你笑,而不是让你哭的人在一起。
那个女生和男生是在大学认识的,学校迎新生晚会上,
男生当着全校的人唱了林俊杰的《当你》这首歌。
后来女生就注意他了,加了他的微信。接触之后,
女生发现男生在生活中是个很腼腆的人,但是一唱起歌来,就大放光彩,很有魅力。
后来,他们俩在一起了,相处久了,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矛盾分歧。
男孩总是让女生不高兴,总是会惹女生生气,
一开始女生还会选择原谅。可渐渐的,女生的原谅就变得毫无底线,直到一次,男孩没能抵挡住诱惑,
劈腿了另一个女孩。虽然事后,男孩真心认错,
但这一次,女孩没有选择原谅,在得知这个消息的前几天,女孩除了哭就是
哭,几乎没吃什么东西,压根无法面对这件事。女孩过了很长时间,
释怀后说了这样一段话:不在一起就不在一起吧,反正一辈子也没多长,
我还是去找个能给我带来快乐的人吧。女孩也对她身边的人说,
在爱情中,不要总和那个让你伤心难过的人在一起。久而久之,会累的。
木子喜欢田馥甄很多年了。大学的时候,她认识了一个男生,也喜欢田馥甄,
之后木子和男生有了许多共同话题。木子和男生还在2016年去看了田馥甄演唱会。
当天晚上回家的途中,男生对木子说了一句:“我们在一起吧。”
可是前几天,她们还是分手了。分手后,木子很想找男生聊天,打开聊天窗口,发现和男生之前分手的
聊天记录。木子强忍着好久退了出来。因为木子太害怕找他之后,
得到的不过是更多的伤心难过,木子似乎不敢再碰这个让她又爱又恨的男人。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当你真的喜欢一个人的时候,花钱是最直接能够表达自己情意的方式,
这跟物质本身没关系,而是我喜欢你,所以想尽力让你开心,
你想要的我都想给。”说这么多,我就是想让你开心。我要
让你明白一个道理,跟我在一起一定比跟别人在一起更值得,更快乐。
电影《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中沈佳宜最后为什么会嫁给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那是因为,在那一刻,她知道她跟那个男孩不可能了,
他们在一起的更多的是纠缠,是痛苦,是伤心,即便在一起,也不会快乐了。”
所以,她选择了一个默默陪在她身边,能给她带来快乐,并且余生能陪伴她,
给她制造快乐的人。如果你的对象给你的,更多的是伤心难过,
更多的是担心受怕,没有安全感,患得患失,而不是所谓的
像个小孩一样幸福快乐,满满的安全感。那你要重新审视你们之间的关系了。
余光中写过一段话:“若逢新雪初霁满月当空,正面平铺着皓影,
上面流转着亮银。而你带笑地向我走来,月色和雪色之间,
你是第三种绝色。”在我的理解中:这种绝色不单单只的外表,更是和对方相处的过程中一种
感官上的绝色,这是一种无法体会到跟普通关系不同的情感快乐。
生活那么不容易,找个能让你笑的人在一起吧。
最后想说:请把恋人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
请关心和思考对方的想法。不要强迫干涉他,让他变得不快乐。毕竟所有的爱情,
所有的关系,只有快乐了,只有相处的舒服了,相处的开心了,才能长久的维持下去。愿好。
妈妈下班回家,看到儿子正在看电视,
忍不住怒吼:“前三名都考不进,还有脸看电视!”
17岁的少年一肚子憋屈:“我不过是刚回到家,看到电视开着,
就凑上去看了几眼。再说,我已经很努力了,干嘛老和我过不去?”
妈妈继续歇斯底里地大吼:“我告诉你,我不会给你第二次考大学的机会,
你要考不上大学,我就打断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也没关系!”
家里的阴云密布,少年的内心憋屈得像一座火山。他想出去喘口气,刚走到家门口
,突然看见鞋柜上有一个榔头,火山一下子爆发了。他失去了理智,操起榔头,
冲进屋里,朝妈妈的后脑勺重重地锤下。妈妈应声倒地,地上一片血泊。
这是发生在浙江金华的一起真实案件!是什么导致了这起人伦悲剧?有人说
,是应该教育的重压;有人说,是感恩教育的缺失;也有人同情这个少年,
说“他的母亲管教未免太严。”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我总觉得还有另一些原因。
听一位医生朋友说过一个病例:一名健壮的男青年,平时跟正常人没什么
两样,可是开车的时候,他每过一会儿,身体就会向一侧抖动一下,旁边的人看了都害怕。
十几年来,青年多方求医,却不见效果。原来,在他7岁时,
有一天在学校受了委屈,回到家一直哭。父亲回来见此情景,不但没有安慰,
还非常生气,把手提包往沙发上一扔,面目狰狞地冲上去做了一个要踢孩子的动作。
虽然没有真正踢下去,孩子却被吓得不轻。从此,
他每过几分钟就抽搐一下,一抽就是十几年。爸爸回到家的一个动作,
埋下了儿子一生的阴影。回到金华的悲剧,应试教育重压、
感恩教育缺失都是事实,但如果回到家的那一刻,那位妈妈不是那么气急败
坏,这起悲剧极有可能不会发生。事实上,
相当多的家庭矛盾,都源于家人回家进门时的表情。很多人工作一天之后,
积累了一肚子的怨气,回到家时,板着一张臭脸。得知妻子还没做好饭,
就张口责备:“一天到晚忙什么呢你,做个饭都拖拖拉拉!”
妻子受了气,就去骂孩子:“还有脸玩!赶紧写作业去!”
孩子的气无处可撒,冲家里的小猫踹了一脚。受惊的小猫猛地一窜,
将茶几上的花瓶打翻,玻璃碎了一地……一个原本平静的家庭,顿时山雨欲
来风满楼,每个家庭成员都心惊肉跳。一家人当天的幸福,从进门的那一刻就被毁了。
为什么进家门那一刻的情绪,有如此大的“威力”?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发现了著名的“首因效应”,指人际
交往中给人留下的每一印象在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家人之间虽然不是第一次见面,但是“首因效应”同样起作
用。回家,是与家人的“再一次见面”,这一面决定了家人如何判断你这一天的状态,
并且在接下来的整个晚上,这个判断都会在脑海里占据主导地位,
影响着人的情绪和行为。心理学中还有一个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
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所发生事情如何反应决定。
《围城》中,方鸿渐回到家时,李妈“从没见过他这样板着脸回家”,
孙柔嘉问他吃了没有,说她们已经吃过了。方鸿渐继续沉着脸,
说:“我又没有亲戚家可以吃饭,当然没有吃饭。”
就因为这一点琐事,夫妻俩又吵起来,方鸿渐动手打了孙柔嘉
,李妈劝架不成,只好通知房东,这一下闹得左邻右舍全知道了,
孙柔嘉愤然离家而走,这段婚姻在愤怒与哭声中
走向终结。讽刺的是,就在五小时以前,方鸿渐走在回家的路上,
还暗下决定要对妻子好一点。此时,孙柔嘉也正
正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并告诉他可去姑母那干一份高薪的工作。
这个故事中,方鸿渐因为找工作的事心情沮丧
,只是其中的10%,这10%是无法控制的,但完全可以通过心态与行为决定剩余的90%。
试想,如果方鸿渐回家时笑着说:“那麻烦李妈赶紧去买东西,
再给我随便做点吧。”是不是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结局?
其实,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少幸福的家庭,缺少的是不懂进门艺术的家人。
有一位家庭主妇,她的家中,男主人大方和善,孩子彬彬有礼,
温馨、和谐的气氛充盈整个空间。
她的家看起来跟普通的人家没什么区别,除了房门上挂
着的一方木牌,上面写着“进门前,
请抛去烦恼;回家时,带快乐回来。”有朋友来拜访,询问起那块木牌:“我也会时常提醒丈夫,
不要带着怨气回家,可是他总是当耳边风。你用木牌提醒爷儿俩真的有用吗?”
女主人笑笑,解释说:“我并不是提醒他们,有一次我在电梯镜子里看到了张充满疲惫的脸,
紧锁的眉头,忧愁的眼睛……把我自己吓了一大跳。于是,
我开始想,孩子、丈夫看到这幅愁眉苦脸时,会有什么感觉?接着我想到孩子在餐桌上的
沉默,丈夫的冷淡,我原来认为都是他们不对,其实,我自己也有原因!
第二天,我就写了一块木牌钉在门上提醒自己。结果,
被提醒的不只是我自己,而是一家人……”
换了一种方式进家门,垃圾情绪的传递链在进门的时候就被截断了,
留在家里的,是一片平和与温馨。这一切都归功于那一块小小的木牌,
但这木牌背后是“面孔管理”的学问。每一个人在进家门前,
都有必要管理一下自己的面孔。把疲惫、愠怒、忧愁的表情卸载,
更新为轻松、愉悦与舒展的脸庞。首先,关心一下自己的面孔。
回家前,先用随身的镜子看看自己的脸,我们是否不小心把坏情绪带回来了?
如果发现自己脸色不好,不如先给自己一个微笑,
即便只是刻意的嘴角上扬,也会给人的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
加州大学心理学博士莎拉 普莱斯曼表示:
“在经过同样的压力测试后,被要求面带笑容的受试者,心率下降得更
快,压力也减轻得更快。”人一旦有了笑容,愤怒的、抱怨的、
忧愁的话常常就说不出口了,即便是糟糕的消息,
脸上的笑容也会让听者觉得“这不是什么要命的难题”,反而会往积极的方向去想事情。
看过一篇很感人的文章《把笑容带回家》:母子都在为上大学的学费发愁时,
父亲回家笑着说“我下岗了”;父亲出去找工作总是碰壁,但每天回家,
他都笑着说“差不多了”;父亲做工时受了伤,
回家依然笑嘻嘻的,说“没事,没事”。最终,一家人就靠着一辆三轮车,
攒齐了学费。如果发现自己的面孔很糟糕,又笑不出来,
不如先让自己舒服一些,别着急回家。可以在小区的椅子上坐一下,
嚼一块口香糖,或是把车停好,听一下电台的节目……总之,以令你感到舒适和放
松的方式,休息片刻,补充一些能量。先让自己OK,
才有能力带领全家人OK!然而,关心一下家人的面孔。人
心情不好,自然就会写在脸上,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如果发现家人的面孔不小心带了坏情绪,
我们不能要求对方“你要笑啊”,而是应该放下手头的事,
及时地给予关怀,这样许多大事都会变小。日本的男士工作很拼命,一位
年长的日本朋友说,无论他在外面多累多不顺心,只要一回家,
看到妻子和女儿微笑着说“欢迎回来”“辛苦啦”
,所有的疲惫都会烟消云散,工作的事情再复杂,
他也觉得没什么好抱怨的,因为他能够感受到家人对于他这个一
家之主的关心与感谢。有的孩子一回家就摔门,或是一言不发,
其实这是孩子希望获得注意和帮助的方式。这时候
,父母很可能会因为孩子的糟糕表现而大发雷霆,
从而忽视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如果给予孩子适当的关心,你
会发现,孩子的表情会很快变得缓和、舒展。
家人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一个人笑了,其他人也会受到感染。回家时
的一个笑容,就是带给家人最好的礼物。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熱度:
文章難度:
文章質量:
說明:系統根據文章的熱度、難度、質量自動認證,已認證的文章將參與打字排名!

本文打字排名TO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