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的陪读妈妈

貢獻者:风的过往(双拼自然码) 類別:简体中文 時間:2023-12-14 12:09:48 收藏數:41 評分:1
返回上页 舉報此文章
请选择举报理由:




收藏到我的文章 改錯字
走在安徽D县的县城,你会看到很多“小作坊”,主要做服装和手套加工生意。
在“小作坊”打工的人,除了是女工外,还有一个统一的身份——陪读妈妈。
她们利用陪读的间隙赚一点钱补贴家用。
从这些“小作坊”的数量来看,陪读妈妈这个群体并未出现减少的趋势,而是呈现出与日俱增的趋势。
陪读到底陪的是什么?为什么有的陪读妈妈陪抑郁了?陪读的家庭会面临什么样的风险?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李永萍老师分享了她的观察和思考。
以下是她的讲述。
从“精英陪读”到“大众陪读”
我是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李永萍。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家庭社会学和农村社会学。
家庭社会学很自然地和教育有关,所以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就关注到了陪读妈妈的现象。
陪读妈妈,这些年大家讨论得比较多。以前也有陪读妈妈,但没有现在普遍。
根据我们的调研,现在的陪读妈妈群体,或者说来自农民家庭的陪读,确实出现了很多跟以前不一样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陪读的时间大大提前了。以前可能是孩子上高中,
最多初中的时候,家长才开始陪读,现在从小学开始,我们已经能看到陪读妈妈了。
第二个特点,以前的陪读是阶段性的,现在的陪读我们称之为“全周期陪读”。
比如,以前的很多家庭是在孩子中考、高考前两三个月集中攻坚,去照顾一下孩子,
让他能够更好地集中精力学习。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陪读是全周期的,
就像刚刚提到的,可能从小学就开始,一直持续到孩子高考结束。
第三个特点,从“精英陪读”向“大众陪读”转变。以前的陪读可能只是部分家庭的选择,
比如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或者一些父母特别重视教育,还有孩子成绩特别好的,
这些家庭会选择陪读。这样的陪读是有选择性的,属于精英陪读。现在的情况是,
无论家庭条件如何,无论孩子成绩怎么样,很多家庭都会选择陪读。
我在调研中遇到一个比较极端的家庭,孩子在县里上职高,上职高的学生一般来说成绩不是很好,
家长对他未来的学习也没有太高期待,可依然还是选择陪读。可见,陪读越来越大众化和普遍化。
第四个特点,陪读的主体也在发生变化。以前的陪读主要是祖代陪读,很多时候是奶奶在乡镇或县城陪读,
爷爷在家里务农。但是现在我们看到陪读妈妈这个群体开始出现,“陪读妈妈”这个词在网络中讨论得也比较多。
陪读妈妈陪的是什么?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陪读家庭大部分还是对子女的教育有高期待,希望子女将来能够考上一个好大学。
但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情况是,陪读与否并不是决定子女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
也就是说,即使妈妈陪读了,这个孩子的成绩可能还是很差。
实际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很多陪读妈妈在子女学习上能发挥的作用特别有限。
前年我们在安徽的农村调研,当地陪读非常普遍,陪读的主体是80后90后妈妈。
乡村社会里这些年轻妈妈,本身的受教育水平不是特别高,能够在子女的学习上发挥的作用也有限。
所以,大部分陪读妈妈其实就是对子女进行生活上的照料。
既然陪读对子女成绩影响很小,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家庭选择陪读?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陪读家庭大概有这么几种类型:
第一种就是刚刚提到的,家长确实重视子女的成绩,想要通过自己的陪读,让子女的成绩有更好的提升。
第二种陪读是为了避免孩子学坏。很多陪读妈妈跟我们讲,她说我陪读的一个原因就是害怕孩子学坏。
陪读基本上都是去乡镇或者县城,各种诱惑比较多,
再加上手机互联网的吸引力实在太大,说是陪读,其实是监管。
第三种陪读是管理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有妈妈说孩子小学的时候没回来,但是上初中一定要回来。
为什么?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太叛逆,也是他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候爷爷奶奶管不了,只能年轻的父母回来陪读。
最后,有的陪读就是跟风随大流。有的地方陪读比较普遍,形成了风气。别人家的孩子都有人陪读,
自己的孩子没人陪的话,父母会觉得对不起孩子,也怕将来孩子对父母有怨言。
这些父母常常讲的是“不留遗憾”。至于孩子究竟能够学到什么程度,那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陪着陪着快抑郁了”
在调研中,我会和很多陪读妈妈聊天,让我很受冲击的是,有不少陪读妈妈都说自己陪着陪着快抑郁了。
可能在一般人看来陪读的生活很清闲,妈妈也不需要一定参加工作,每天就是做做饭接送孩子。
但实际上,跟她们聊完之后,我发现她们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特别大。
很多陪读妈妈讲到自己在陪读期间精神高度紧绷,心理压力很大。
为什么陪读妈妈压力这么大?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首先,她们对孩子的成绩是有高期待的,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取得好成绩,
也不是只要妈妈陪读了,孩子的成绩就一定会提升。一旦实际情况和预期之间存在落差,
陪读妈妈就会觉得很受伤,压力也就上来了:我放弃一切来陪读,结果你成绩还这么差。
之前我在安徽的一个农村调研,有个陪读妈妈说她每到孩子考试之前就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很担心孩子考不好。成绩一出来,如果考好了,皆大欢喜,如果考得不好,陪读妈妈就会难过和自责。
第二,陪读妈妈的精神压力还来自陪读过程中紧张的亲子关系。
刚刚讲到很多陪读妈妈其实就是全过程的生活照料,如果换一个词就是全过程的监督。
除了孩子上学,其他所有时间陪读妈妈都跟孩子待在一起。有的陪读妈妈不允许孩子自己上下学,
要亲自去接送。与此同时,初高中的孩子本身又处于叛逆期,不想家长管自己。
这种情况下,亲子关系就很容易变得紧张。
压力大之余陪读妈妈也会觉得委屈:我已经放弃了工作来陪读,结果你还不领情。
第三,压力袭来时这些陪读妈妈还没有人一起分担。她们的丈夫都在大城市打工。
她们也不太愿意跟自己的丈夫诉苦。隔得这么远,跟他讲了也没有用,
我为什么还要给他增加压力?最后就只能自己慢慢消化。
我在调研中碰到一个陪读妈妈,她说有一段时间压力特别大,
晚上等孩子睡着之后,她就到附近的广场散步,排遣自己内心的压力。
如果是我,我会陪读吗?
关于陪读妈妈,网上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觉得她们很辛苦,
她们的选择也是逼不得已;也有人根本不理解,认为女性不能放弃自己。
我觉得两种声音都有合理性。针对陪读现象,我们团队也有批判,但我们批判的不是不能陪读。
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很好,自己也比较重视教育,选择陪读无可厚非。
我们批判的是由于各种政策性原因导致的乡村学校衰落,农民家庭的孩子不得不涌入县城,他们没有选择。
如果我处在她们的位置,我会不会选择陪读?
我觉得确实很难做这个假设,但在我看来,要不要陪读,需要综合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个是家庭经济条件,是不是有能力去陪读?如果家里的男性还年轻,
挣钱能力很好,那可以做这个选择。第二,孩子的成绩怎么样。第三,乡镇学校的办学情况如何?
如果乡镇学校办得还不错,也不一定要去县城陪读。
在一些地区,陪读的风气已经形成,很多普通家庭没得选。不去的话,你会觉得对不起孩子,
自己心理上也过不去。这个时候教育投资就是非理性的,而且很可能给家庭造成重创,
导致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变弱。因为这个家庭的重担全都落在男性身上,
一旦他出现了问题,整个家庭就可能陷入困境当中。
抗风险能力差的另外一面在于这个家庭把大部分的资源都投入子女教育中,对家庭其他生产生活也构成影响。
说到底,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农民家庭自己,而是需要整个乡村社会的支持。
以前的乡村社会有一套良好的育儿环境,这时育儿就不仅仅是家庭的责任,
村庄社会中其余主体也会参与其中。比如孩子有什么不良的行为习惯,村里的长辈就会给你指出来,
会教育你。但是现在乡村熟人社会已经瓦解,
乡村教育“去社区化”,村里的人一般也不会去管别人家孩子的事情。
另外,乡村学校也发生了变化。以前老师除了教学,还要去管孩子的行为习惯,现在的学校更多是底线式的教学。
在此情况下,教育的责任就基本要完全依靠家庭去解决,农民家庭的教育负担就很重。
因此,要化解陪读妈妈及其背后反映的农村家庭育儿困境,从根本看还是要重塑乡村社会的育儿环境,
要综合发挥家庭、学校、社区等主体的作用。一些地方出现的乡村希望书屋就是很好的探索。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熱度:
文章難度:
文章質量:
說明:系統根據文章的熱度、難度、質量自動認證,已認證的文章將參與打字排名!

本文打字排名TOP20

登录后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