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要皮糙肉厚且又笨又稳

貢獻者:小鱼儿亲亲 類別:简体中文 時間:2023-12-13 15:44:40 收藏數:44 評分:0
返回上页 舉報此文章
请选择举报理由:




收藏到我的文章 改錯字
阿里巴巴原首席人力资源官彭蕾,公开说过一句话:
阿里招人有四个基本要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人要“皮实”。
皮,耐摔耐打,韧性十足;实,货真价实,有真本事。
无论在哪上班,心态好,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1.我刚开始创业时,招聘了两个编辑,一男一女。
男孩名校毕业,才华横溢,履历也十分优秀,我对他期待很高。
女孩非科班出身,虽然对文学很热爱,但资质只能算得上平庸。
但后来两人的际遇变化,可谓是天翻地覆。
一次男生因为粗心大意,将一篇未审核的文章推送了,文章中一个重要数据弄错了,
对公司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我扣除了他当月的奖金,并在会议上严厉地批评了他。
没想到那个男生直接拍桌而起,情绪激动地为自己辩解开脱。
考虑到他年轻气盛,我并未在意,仍旧对他寄予厚望。
可后来我发现,他工作中的情绪化特别严重。
文章写得不好被否决的时候,直接破防;客户不通过他的文案,牢骚满腹;
我有意让他管理团队,他认为我在给他增加工作量,直接提了辞职。
说回那个女生,刚开始写文章的时候错漏百出,我常常对她一顿通批。
其他编辑遇到这种情况,不是害怕,就是委屈,而她的情绪丝毫不受影响。
反而附和我说:“我也觉得我写得很差,你帮我看看有没有修改的空间。”
听到这话,我顿时没有脾气,耐下心指导她。
被说十次,她能修改十一次,直到品质过关。
几个月之后,她就从一个小白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作者。
后来我尝试性地让她独立负责一个账号,她不仅要写文章,还要负责推送文章,培训新人……
那段时间她挨了最多的骂,流了最多的泪,熬着最晚的夜。
但她很快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后来一路过关斩将成了公司的高管。
所以我特别能理解阿里为什么要拒绝玻璃心的员工。
在职场混,哪儿有不受委屈的。
需要领导呵护着,同事们忍让着,这样的人不仅难堪大任,自己也很难获得成长。
作家塔勒布曾在《反脆弱》中,提出过两种人生状态:
第一种人像玻璃球,遇到挫折,掉到地上,摔得粉身碎骨;
第二种人像橡胶球,摔到地上不仅不会坏,反而弹得更高。
前者会在痛苦的打击下一蹶不振,后者却能在困难的反复搓磨中变得韧性十足。
皮糙肉厚的人,终能尝到成长的甜头。
而那些玻璃心的人,注定会趴在地上吃玻璃碴子。
2.前段时间,刚走入职场的侄子,深夜给我打电话,大吐苦水。
“新入职的员工都很轻松,就我干的活最多。”
“有的东西我都没学过,领导就安排我去做,这不是为难我吗?”
愤懑不已的他,在电话那头一连抱怨了半个小时。
我一直没说话,等他情绪平静下来后,我给他讲了两个人的故事。
一个是作家刘同。
刘同毕业后在一家电视台工作,和他一起入职的毕业生有近十位。
但刘同发现他每天忙着拍摄、写策划,一天要工作近15个小时。
其他人都在变着法地摸鱼,每天干活的时间不超过6小时。
他心里很不平衡,向朋友吐槽:“大家都拿一样的工资,凭啥就我在努力工作?”
朋友听了却说:“这么想就错了,其实工作只有那么多,你们是竞争的关系。
你做得越多,得到的锻炼就越多,最终收获的经验与成长也就越多,其实是你抢了人家的机会啊。”
一番话让他如梦初醒,从那时起他不再计较,一心扑在工作上。
几年后,同期那些应聘者还在原地打转时,刘同却一步步成长为公司副总裁。
另一个是投资人冯唐。
冯唐从埃默里大学毕业后,进入了麦肯锡工作。当时麦肯锡中国区刚起步,全公司只有二十来号人。
公司分工不明确,制定战略、调整流程、培训员工,他事事都得参与。
区域也没划分,他既要负责制药、医疗业务,又要接触石油、计费系统等行业。
每天疲于应对的他,起初也是抱怨连连,还想过一走了之。
可慢慢地他发现自己管理、运营、培训、销售技能都得到了锻炼,一个人甚至顶得上一支队伍。
仅6年时间,他就成了麦肯锡的全球董事合伙人。
接触过很多大佬,也见过很多员工,我发现:
有些人职场之路越来越窄,并非能力不行,智商不够,恰恰是因为太过聪明。
把份内的事,和分外的事,拎得清清楚楚;
把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分得明明白白。
但在边界内做事,就相当于用自己的能力半径画一个圈,将自己桎梏其中。
我很欣赏字节跳动CEO张一鸣的工作观:工作不分你我,做事不设边界。
什么意思呢?
就是不把自己当外人,将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
做边界之外的事情,才能延长自己的能力半径,触摸到更高的天花板。
那些没有工作界限感的人,看起来笨笨的人,往往也是成长最快的人,收获最大的人。
我们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曾问我:你最看重候选人的哪一项能力?
我说: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人格不成熟的人管理风险是很大的。
所谓成熟的人格,就是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也能为自己的成长负责。
1. 修炼滚刀肉精神
职场上你一定见过这样的人:
领导的一句批评,就让他自尊心受挫;同事的一个眼神,
就在他心里掀起波澜,工作上的一个问题,就让他抱怨连天。
把时间都花在内耗上,哪还有时间去成长呢?
我很赞同里马东的一个观点,他说职场上最宝贵的品质,是“事在人先”。
要知道,领导的时间很宝贵,他真没时间去哄你,同事们也都很忙,没时间讨厌你。
《权力的游戏》里有句话:狮子从不在意绵羊的看法。
工作受挫,及时改进,别消极;遇到烂人,删除拉黑,别理会。
你每多一份精力去维护自己的尊严,就少一份精力去提升自己的能力。
你每多一分钟沉浸在自怜的情绪里,就少一分钟来解决实际问题。
关掉灵敏的情绪雷达,不断延伸自己的能力触角。
就像比尔·盖茨说的:
这个世界并不在乎你的自尊,只在乎你做出来的成绩。
烧不死的鸟,是凤凰。
你只有真正强大起来,才配得到别人的尊重。
2. 戒掉打工者心态
一位年轻记者曾得到机会去采访企业家松下幸之助。
采访结束后,松下问及他的薪水,他说:一个月才一万日元。
松下却说:其实你的薪水远远不止这么多。
因为你今天能争取到采访我的机会,证明你在采访上有一定潜力。
如果你能多多积累这方面的才能与经验,这就像你在银行存钱一样。
钱存进了银行会生利息,你的才能也会在社会银行里生利息,将来能连本带利地还给你。
这根本不是老板的PUA,而是一种很高级的工作格局。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艾米·瑞斯尼斯基曾把工作观分为三种:
第一种,把工作当“差事”(Job);
第二种,把工作当“职业”(Career);
第三种,把工作看成自己的“使命”(Calling)
一个人的工作格局,就是他的人生格局。
当你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使命,你会发现你遇到的每一个严苛的上司、难缠的客户,
棘手的难题……不是来磨你的,而是来渡你成长的。
职场有两种人:一种是消耗型,一种是成长型。
前者自尊心太强,姿态放太高,听不得难听的话,也不屑于做寻常的工作。
消耗的是自己的能量和成长的机会。
后者却能始终保持初学者的姿态,永远皮糙肉厚,永远又稳又笨。
提升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格局。
既然人生在世,工作无法逃避,何不选择成为后者,让工作成为滋养自己的沃土?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熱度:
文章難度:
文章質量:
說明:系統根據文章的熱度、難度、質量自動認證,已認證的文章將參與打字排名!

本文打字排名TOP20

登录后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