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想性的浓情抚慰大都市人心 ——《故乡,别来无恙》为都市剧

貢獻者:码字狂魔-孔乙己 類別:简体中文 時間:2023-12-06 09:32:55 收藏數:15 評分:0
返回上页 舉報此文章
请选择举报理由:




收藏到我的文章 改錯字
《故乡,别来无恙》剧照
桂琳
情感是一种保持观众对银幕注意力的黏合剂。作为一种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的剧集类型,
都市剧总是紧追时代热门议题,直面各种社会矛盾和焦虑,所以话题式操作也成为近些年都市剧的主要手法。
但随之而来,书写和安放情感反而变成它的一个软肋。很多都市剧集由于过于张扬矛盾、冲突,
甚至失去了应有的情感分寸,导致最终的大团圆结局也变得勉强和虚假。
刚刚播完的《故乡,别来无恙》作为一部都市剧集,
讲述了四个女孩重聚阔别多年的故乡成都后的工作与生活故事,其中的情感表达比较成功。
它的情感表达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生活流温情取代了情节剧激情
作为“他乡”系列第二部,《故乡,别来无恙》延续了《我在他乡挺好的》生活流手法的优点。
该剧剧情依然不缺议题和热点,而且还与时俱进地加入了更多时代内容。
但该剧依然把大量的生活流细节编织进这些社会议题剧情中,“都是在小细节处被戳到”“看普通人如何过日子,
谈恋爱”,豆瓣网友的这些评论说明该剧的生活流手法依然是成功的,有力的生活细节不仅弥补了剧情的俗套,
也让观众信服。
但《他乡》主要以都市职场内容为主,《故乡》则在职场内容中又加入了年代怀旧剧的类型元素,
使得该剧的表达重点从讲故事更多转移到谈感情,除了都市剧最常见的爱情和友情,还有亲子情、师生情、
同学情等更丰富的情感内容需要处理。面对如此多的情感,
该剧最大的特色是用生活流温情取代了传统影视中最常见的情节剧激情处理方式,
将各种情感内容处理得不温不火又细腻感人,可以说为都市剧找到了比较合适的情感表达方式。
情节剧激情是从19世纪戏剧、小说迁移到20世纪影视中的一种情感处理方式,
并逐渐成为影视情感表达的主流。这种情感表达方式诞生在法国大革命之后,
承担着在一个已经非宗教化的世界为人们提供调整道义感情的任务。由此,
这种情感表达偏爱有着清晰善恶冲突的人物角色,其中突出表现的核心就是受难的主人公和对他们善的确认。
如《芙蓉镇》《芳华》《人世间》等都是情节剧激情操作的成功作品,
其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情节剧激情中不断受难的主人公,最感人的部分也是对他们善的确认。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情节剧激情中过于强调人物的善恶对立、道德的非黑即白就显得过于简单化。
对于处理复杂时代议题的都市类型剧来说,很多新的时代问题并不是简单的道德判断可以解决,
人物之间更不是善恶分明,所以必须寻找更妥帖的情感表达方式。
《故乡》中出现了一种有别于情节剧激情的情感处理方式,我称之为生活流温情。
这种情感处理手法有两个特点:一是将情感表达建立在以生活细节呈现复杂现实的基础上;
二是加入幽默元素来调和情感,将激情变为温情。
以《故乡》中的亲子情处理来说,父母与独生子女之间的“相爱相杀”是我们时代才有的新型亲子关系。
一方面是父母对孩子强烈的责任感、过度的关注和超量的爱;另一方面相伴随的又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边界感,
对孩子过度控制等问题,导致子女对父母的感受十分复杂。如果采取情节剧激情的处理方式,
将亲子问题进行简单的道德判断和善恶对立,显然是不妥当的。而改为生活流温情处理方式,分寸感就会好很多。
亲子关系内容虽然复杂丰富,剧中最终都是以肯定与和解来努力发掘亲子之爱和家庭之美。
张沛有一对强势父母,事事都要干预,这也是她离开家乡的主要原因。回到成都后,
她更是因为父母每每的越界行为与其矛盾不断。但剧中并没有一味将这些矛盾激情化处理,
而是采取时而大吵大闹,时而调侃嬉笑的生活细节表达。张沛也是时而因为父母的爱而感动,
时而又因为父母的越界而烦恼,这反而是更真实的亲子关系。
董家希因为是单亲妈妈,同时妈妈又是老师,所以妈妈对她的控制与她的反抗都更加激烈一些,
似乎非常容易滑入情节剧激情的表达模式中。但《故乡》比较成功地避免了这种简单化,
而是耐心铺陈这种控制与反控制的多层次内容。妈妈的控制欲中有对女儿超量的爱,超强的责任,
也有属于她自己的强烈不安全感。女儿在与妈妈的长期斗争中养成了撒谎不脸红的我行我素,
但她对妈妈的爱也同样强烈。
除了生活细节的真实呈现外,幽默也极大地助力了剧中的温情表达。几位主要演员都有喜剧表演的经验,
任素汐是开心麻花出道,她有一种生活化的冷幽默才华,在剧中会时不时来一点小调侃,往往让人会心一笑,
很好地调和了情感的强度。李雪琴上过脱口秀,史策参加过《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这些丰富的喜剧舞台经验让她们的表演自带一种幽默松弛的气质。所以剧中的情感哀而不伤,喜而不颠,
观众的观剧感觉十分轻松。
都市剧时代感调和了怀旧滤镜
影视作品在情感表达上除了真实,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和超越性,
以弥补观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匮乏与渴望。《故乡》对这一点十分自觉,剧情自始至终都充满了理想性浓情。
该剧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在都市题材中有效调动怀旧元素。研究者已经发现,
“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迅速步伐增加了人的向往,向往往昔的较慢的节奏、向往延续性、向往社会的凝聚和传统”,
所以“在一个生活节奏和历史变迁节奏加速的时代里,怀旧不可避免地就会以某种防卫机制的面目再现”。
返乡和重建失去的家园都是对大都市辛苦打拼的个体一种想象性满足,
张沛和苟丹丹的爱情就是这种怀旧理想情感的体现。两段青少年时期萌芽的爱情在返回故乡后成长开花,
有一种强烈美化旧日时光的愿望,为当代大都市中孤独打拼的年轻人提供他们渴望的温情与抚慰。
除了爱情,因为怀旧的加入,亲情、友情、师生情等所有的感情几乎都被理想化处理。以苟丹丹来说,
从剧情刚开始,她的完美生活就被掀翻,然后一路倒霉,一路走下坡路,完全是标准的情节剧受难女主人公人设。
但剧集在她周围却放置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三重情感护佑,让她最终从低谷中走出来。
她原本是个十分独立的女性,凡事都是一人扛,不愿父母因为自己蒙羞。但在她被出轨、丈夫车祸而死、
丢了工作、成为单亲妈妈这一系列人生打击之下,父母给她的鼓励和无条件的接纳成为她最大的精神支撑。
其他三个姐妹的陪伴和帮助则让她并不孤单。小男友齐璞对她的崇拜和无微不至的呵护更是让她重获爱情。
除了苟丹丹之外,剧中其他三个姐妹在共享姐妹情谊的同时,最终都收获了完满的爱情和温暖的亲情。
但理想化的怀旧情感表达也存在一定的危险,就是由于过于理想化而变得不可信,其中分寸的把握显得尤其重要。
《故乡》于是转而又用生活流细节和都市剧的时代感来调和怀旧理想情感。
从生活流细节来说,剧中啰嗦的日常口语,不经意的日常小动作,温暖或戏谑的小表情等,
这些生活中的自在现象就是剧作的现象学。它们看起来微小和不起眼,却能够有力地引导着观众对“这就是生活”
的认知,从而像一种黏合剂,把不能编的生活与能编的故事和人物关系粘连起来。
从都市剧的时代性来说,《故乡》并不仅仅只有怀旧的理想情感,都市职场剧的时代内容依然在发挥作用。
几位女主人公都是都市独立女性,张沛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有着娴熟的业务能力和领导才能;
苟丹丹虽然接连遭受命运打击,但总是打扮得漂漂亮亮,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云淡风轻地处理各种难题,
代表了当代都市女性的一种力量感;董家希面对强势的妈妈,依然坚持自己的戏剧梦想。
她的爱情观也是非常现代的,在事业与爱情的选择中,她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事业。
综上所述,在我们目前这个飞速发展、变化剧烈的时代,情感满足是普通观众的观剧刚需,
如何书写和安放情感更是剧集制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故乡》中的这些尝试可以为其他都市剧制作带来很多启示。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熱度:
文章難度:
文章質量:
說明:系統根據文章的熱度、難度、質量自動認證,已認證的文章將參與打字排名!

本文打字排名TOP20

登录后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