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复旦教授的“学渣”儿子才知道,为人父母都要经历3次退出

貢獻者:遇见番茄 類別:简体中文 時間:2021-06-29 10:16:21 收藏數:11 評分:1
返回上页 舉報此文章
请选择举报理由:




收藏到我的文章 改錯字
“养育,就是从山顶跌落,又自我重建的过程。
唯有学会接纳,才能带领孩子杀出绝望,拥抱希望。”
——凯叔
作者 | 可乐妈
最近,无意间看到了这样一则视频:
视频里的男人,名叫王德峰。
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被誉为“怪才”、“复旦哲学王子”。
他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江苏泰州的一个普通家庭里。
全国恢复高考后,王德峰凭着过人的聪明和努力,成了第一批考取大学的天之骄子。
一路从复旦本科读到了博士。
在学术的道路上,王德峰登峰造极。
然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他却经常束手无策。
儿子刚出生的时候,王德峰曾对他寄予厚望,满心以为儿子未来一定会比自己做出更大的成就。
于是,他为儿子精心设计了一条成长道路:
小时候,上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
长大了,进自己的母校,复旦大学。
因为根据当时的优惠政策,只要复旦教职工的子女,分数超过一本线多少分,就能直接被录取。
在王德峰看来,这几乎是信手拈来的事情。
等高考成绩出来后,王德峰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复旦的招生办,兴冲冲地问:
“你看以我儿子的成绩,能进复旦吗?”
可出乎他意料的是,对方沉默了一下,回答道:
“这个成绩啊,差一点就没有大学上了。”
这句话,让这个当了一辈子学霸的“怪才”愣住了。
他一个人骑着自行车,闷着头在路上兜风,骑到第三圈时,他的情绪才渐渐平静下来。
对此,王德峰反思道:
“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我也有很多没做到的地方。
我犯过最大的错误,就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在儿子的头上。”
其实,儿子一开始就不喜欢复旦,是自己忽略了儿子的需求。
后来,当他不再执念于让儿子进复旦,儿子反而爱上了学习,还考上了世界一流的院校,伦敦商学院。
说到这里,他感叹道:“莫非命也。”
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其实,初为人父、人母时,我们都曾对孩子怀有极高的期待。
可伴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却从期望的高山,跌落至失望的深谷。
而王德峰教授的讲述,则让人找到了从绝望之谷,返回希望山巅唯一的道路。
那就是,为人父母,我们一定要学会这三次认命——
01 第一次认命:我的孩子不是天才,只是一个普通人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朋友圈很少晒四年级以上的娃?
下面的高赞回答这样写道:
“孩子3岁,别人眼里的涂鸦,在老母亲看来,一笔一画都是创意。
心想着这孩子以后一定能成为梵高、毕加索之类的大人物;
孩子6岁,第一次参加数学考试,居然考了一百分,老母亲觉得这娃一定是个天才。
却忘了,班里40个人,35个人都是满分。
孩子9岁,出口成章,英语流利,人人都说他以后一定是个大文豪;……
孩子12岁,学习成绩平平,字迹还很潦草,也没个艺术特长,真想不通,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个个都那么优秀;
孩子15岁,本事不大脾气不小,这么简单的题都能做错,真怀疑是不是亲生的……”
每一个不再晒娃的父母,都曾经历过“我家孩子以后一定是个天才”到“我家孩子原来是个普通人”的幻灭。
就像网上曾经流传过的一张图:
李玫瑾教授也曾在演讲中提及,自己的女儿不是什么学霸,而是一个普通孩子。
有一次考完试,女儿给李玫瑾教授念成绩。从高到低,最后念到数学,120分满分,女儿只得了15分。
换成别的父母,多半会大发雷霆,可李玫瑾教授却跟女儿开玩笑道:
“你数学不好,纯属是随了你爸的基因。”
在李玫瑾教授看来,孩子是普通人,并不意味着教育的失败。
教育的本质,是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他登上属于自己的舞台。
于是,她帮女儿想了不少办法:
陪女儿一起锻炼身体,没准女儿能当个导游;鼓励女儿学音乐,这样对文化课的要求就没那么高了……
最后,女儿发掘了自己的艺术天赋,考上了一所艺校,成了一名音乐老师。
李玫瑾教授的身上,让我看到了为人父母的第一次认命:
从过度期待,到希望破灭,再到学会释然,终于明白,世界的真相是,金字塔顶尖闪闪发光的人永远都是少数。
但正如土耳其谚语所说的:“上帝为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
我们要做的,不是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天才”、“大人物”。
而是在看清现实、接纳平凡后,为孩子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引导他们在自己的赛道上奔跑。
02 第二次认命:未来,我的孩子大概率不如我
还记得前阵子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吗?
里面佟大为和宋佳饰演一对高知父母。
两人都是名牌大学毕业,后来,佟大为成了设计院知名的设计师,而宋佳,年纪轻轻,就做了公司的销售总监。
这样的学霸两口子,平时接触的人也都是高层次的。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以至于他们误以为,自己的孩子未来也一定能顺理成章进入名校。
再不济,也能读个自己的母校。
可宋佳的朋友,却一针见血地指出:
“你看,我们区重点高中,录取比例非常少,如果你家孩子不能排名靠前,就上不了区重点,那一本也就悬了。
所以,我们这一代人要面对的事实是:
我们的孩子可能不如我们自己。”
其实,很多高知家庭都在经历着类似的困境。
微博话题“父母学霸,孩子学渣是什么体验”下,不少家长留言:
“自己从小到大一路名校,读到博士。先生更是学神一样的存在,连跳几级。可生的儿子差点连本科都考不上。”
“自己硕博哈佛,老婆本硕博清华,儿子却年年倒数第一,差得很稳定。”
“自己在全国物理竞赛都得过奖,女儿物理却经常不及格。本指望二胎翻盘,结果儿子成绩更差。”
对此,科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解释为“均值回归”。
任何偏离平均值的事物,身高也好,智商也罢,冥冥中总有一种力量,使它们归于平衡。
在客观规律面前,再优秀的父母也只能认命。
然而,认命不代表撒手不管。
网友@夜家子鸢写道:
“我和先生都是中科大,我们探讨过儿子,底线是读专科,实在不行还可以考虑去菲律宾当渔民。
我能接受孩子学习不好,因为这事与智商有关。
但不接受孩子不好好学,这与认知有关。”
好父母,不是自己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在面对一个资质平庸,
注定不如自己优秀的孩子时,依旧能坚定和他站在一边。
用陪伴和坚持,培养那些足以让孩子受益终身的好习惯和品质。
03 第三次认命:最终,我的孩子不会朝着我所指的方向前进
1964年到2019年,英国曾跨越半个多世纪,
记录了一群孩子从7岁到63岁的人生,取名为《人生七年》。
随后,日本也借鉴这一创意,拍摄了自己国家版本的《人生七年》。其中有几个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分别是:
男孩健太,出生在以生产大米闻名的宫城县,祖祖辈辈都是稻农。
作为家里的长子,健太一出生,家里的长辈就灌输给他长大要当稻农的想法,并希望他能继承3.4公顷的田地。
女孩贵子,出生于东京,父母对她报以极高的期待。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贵子便每天辗转于各种兴趣班之间。
当别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玩耍时,7岁的贵子正坐着火车,驶向另一处的补习班。
她最大的愿望,就是世界上出现“另一个我”,负责学习、上课,好让她能拥有片刻的喘息。
男孩光平,出生在著名的制陶城市伊万里。
父亲的作坊雇用了十几名工人,每天制作超过2000个陶器,父亲教光平说:“我是爸爸的传人。”
可两个七年过去了,他们却纷纷偏离了父母期待的轨道,活成了截然不同的模样——
健太成长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日本主食结构的重大变化。
如今,大米的需求和产量逐年减少,他不再想着继承田地,成为稻农,而是在一家建材厂当起了临时工。
从小接受精英教育的贵子,则一次次在考试中失利。
结果,万念俱灰的她,却意外收到了航空公司的offer,成了一名空乘。
想成为“父亲传人”的光平也放弃了制陶的道路,因为在他14岁那年,家里的制陶作坊便因为经营不善关门了。
光平说:“叫我干什么都行,千万别让我制陶。”
但其实,偏离父母设定的轨道,也并不意味着死路一条。
健太从临时工干到合同工,最终,成了建材厂的全职员工,收入慢慢稳定;
贵子终于走出了过去失败的阴霾。
和同事一起组织啦啦队,和朋友小酌三两杯,满足而惬意的笑容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她的脸上;
光平兜兜转转,最终还是回到了家。
但他改良了祖传的陶艺,与父亲和解,并找到了前进的力量。
看了三个孩子的人生,作为父母,唯有再一次认命:
没有任何一对父母,能把孩子框在自己的预期里。
期待破裂,从来不是孩子的错。
而是我们误以为,自己能替孩子选择人生的路,
却忘了孩子才是自我生命的主人,他们终有一天,要返回自己的征程。
04
作家刘娜说:“家庭教育,不是一个造梦的工程,而是一个毁梦的过程。”
为人父母,当我们引领着一个小生命来到人间时,总是充满了期待与幻想。
却忘了,在分数和成绩的竞技场中,金字塔顶尖闪闪发光的人,
永远只有一小撮,大部分的孩子都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这一刻,我们才明白:
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更不是我们寻找价值感、成就感的工具。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使命。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摆脱执念,学会认命。
唯有认命,我们才能引领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唯有认命,我们才能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支持;
也唯有认命,孩子才能夺回生命的控制权,主宰自己的人生。
三次认命,让我们从希望到绝望,再到重建希望。
但好在,我们不会忘记:
为人父母,本就是一次破茧成蝶的重生,而每一次认命,都是父母的修行。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熱度:
文章難度:
文章質量:
說明:系統根據文章的熱度、難度、質量自動認證,已認證的文章將參與打字排名!

本文打字排名TO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