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伪旅行,正在掏空多数年轻人

貢獻者:不会旋转的螃蟹 類別:简体中文 時間:2021-01-19 15:17:28 收藏數:387 評分:1.9
返回上页 舉報此文章
请选择举报理由:




收藏到我的文章 改錯字
“什么时候你会觉得自己老了?”
受疫情影响,今年十月一难得的5天小长假,很多人都没有选择出省游,
而是选择了省内游,在朋友圈已经看到好几个人像是发现了新大陆,原来家乡还有这么多有趣好玩的地方。
旅行本是开阔眼界,放松身心,如今却变成了焦虑品。
为了摆脱眼前的苟且,你攒钱去旅行,打算来一场精致的生活,
却在机场回家里的路上,感叹一句:明天周一又要上班,好不现实啊!心好累啊!旅行的意义在哪里啊?”
毕淑敏认为,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蝌蚪,长大了都变作井底之蛙。
这不是你的过错,只是你的局限,但你要想法弥补。
要了解世界,必须到远方去。
事实是,大部分人旅行回来后,更感觉自己是一只看过世界的蝌蚪,依然一无所知。
所以,旅行真的有意义吗?你的旅行真的精致吗?
01 旅行没有意义,改变不了眼前的苟且
早上9点,刚逃离能把人挤成肉饼的地铁,
你却被经理劈头盖脸骂了一顿,只因为客人的无理投诉,骂完后早餐早就凉透了;
晚上6点,经理准时开会,开完会你的胃早已疼得麻木了;
晚上10点,边吃馄饨边听老婆讲家里的开销:孩子学费、兴趣班、补习、爸妈医疗费;
然后房贷信用卡花呗的账单也发过来了,你赶紧还了钱;
接着查银行卡余额:三位数。省吃俭用一年只攒了三位数,你的心凉了,馄饨也坨了;
馄饨还没吃完,经理的微信就发来了:赶一份策划书,明早交。
每天熬夜加班,银行卡还是三位数,这样的日子没有任何盼头,太苟且了。
你开始想着“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诗和远方能摆脱眼前的苟且,能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强者,于是你带着老婆刷信用卡出去旅行。
事实是,在别人眼里,你只是用了各种滤镜拍满了微信的九张图,
疲惫地摆着各种拍照姿势,吃着贵而无味的当地小吃,你只看到人山人海,连诗和远方的后脑勺都没见着。
你以为逃离了城市的不堪,来了一场精致的旅行生活,到头来却发现,心累到不行。
大部分人的中国式旅行,一点也不精致。
在伪精致的中国式旅行里,你一路寻找旅行的意义:
以为能减轻压力,却要边回工作微信边自拍;
以为能涨见识,却发现这趟旅行只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
以为能蜕变,却发现旅游最后一天的心慌比上班时的压力来得更猛烈些;
最后一身疲惫地回到了家里。
回来后,你还是要面对原来的破事:
跟老婆发愁越来越大的开销,还不完的房贷卡债,加不完的班,经理越来越喜欢让你在深夜赶计划书……
知乎有个热门问题:“旅行有意义吗?”
有个高赞回答是:“旅行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做你想做的事,成为你想成为的人,才是最大的意义。”
旅行并没有让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还是让你做回了生活的傀儡。
有人还会坚持认为,旅行是有意义的,期待能在旅行归来后成为一个强者。
但是强者,是那种不想做的事可以不做时,还能没有后顾之忧地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人。
真正的强者,是身体和心灵的自由。
现实可见,中国打卡式旅游后,你还是要做一堆不想做的破事,还多了一笔旅行的卡债。
你还要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旅行还是有意义的,至少朋友圈能证明我出去了。
有意义的旅行,是成年人最无奈的安慰。
02 旅行没有意义,开阔不了眼界
如今的旅游业机械化商业化,许多人奔着开阔眼界去,却一无所知。
在印度河边,看着当地人在浮着尸体的河流里洗澡,有人一味嫌弃他们脏,却不想知道背后的风俗;
在拉萨的小路上,听着磕头朝圣的当地人的生活小故事,有人取笑他们迷信,却不想理解信仰的力量;
在台湾沿海火车轨道附近,看着冒雨骑车环岛的人与太平洋肩并肩,
有人批评他们不爱惜生命,却不想知道挑战自我的魅力。
这些人在旅途中不但没有开阔眼界,还没有觉醒到自己的眼界狭隘。
有人可能会说:我好不容易攒个钱,只想出去走走吃吃喝喝,开开眼,我不是去学习的。
我并不是说,走万里路一定要学到万卷书,而是你不尝试在旅途中去接纳新事物,你的眼界要怎么打开呢?
大部分人攒钱去旅行,出发前兴高采烈,回来后心情一落千丈:“什么玩意儿?看不到,看不懂,浪费钱。”
浪费钱的,不是没意义的旅行,而是你不肯接纳和包容新事物的心态。
你看不懂也不要紧,最起码,你可以对新事物有自己的感悟,而不只是一味批判。
有一部关于普通人旅行的电影,《练习曲》。
一双听不清的耳朵,一把吉他,一个背包,主人公明相骑车环岛台湾。
他遇见一群失业绝望的阿姨坐车去抗议,巴士司机告诉他有希望总比没有希望好。
他碰见在马路上画涂鸦的少年,少年告诉他:人真矛盾,希望被人理解又不想被人看穿。
他遇见弹着吉他扯开嗓子唱歌的胆小少年,在陌生的城市大声喊着“我不再害怕”。
他遇见一个小丑,不停地踩着独轮车,寻找他遗失的另一个轮子,
他不走出熟悉的领域,只能一辈子埋怨只有一个轮子。
明相的旅途,是一部生命练习曲,他看见了形形色色的人的生命状态。
明相发自内心觉得,比起眼界,他们更在意的是心界:把心打开,容纳更多人更多信念。
世界看多了,眼界千篇一律,但是心界各有千秋。
03 旅行没有意义,取悦不了自己
文章《有多少人在假装旅行》,提到了一种农业文明心态旅行:
炫耀自己去过的国家、城市、景点数量(就像文章开头例子一样);
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尽可能赶路增加签到数量,旅行计划满的像在跨国送快递;
不注重体验感,吃住行都对付,但是很重视尽量拍照打卡数量,把旅行拍照当做种地的收成,越多数量越赚。
旅行结束后,真心觉得比日常工作还赶还累还枯燥。
很多人在走着这套农业旅游流程,通过朋友圈刷屏发照,点赞越多,旅行越有价值,他越开心。
你以为旅行的意义是取悦自己,却把旅途的开心交给了别人去打分,点赞少了,自己就不开心,旅程就没价值。
让旅程没意义的,不是取悦不了自己,是你从来没用心去体验过旅途的点点滴滴。
曹晟康,8岁失明,却成为了第一个登上乞力马扎罗山的中国盲人。
失明的人,恐惧会将他囚禁在无形的牢笼里,不安全感会包裹全身。
然而,他喜欢旅行,喜欢自由,于是冲破了牢笼,拿着盲杖走遍了地球六大洲。
他看不见,体验旅行全靠摸和听,世界在他的耳朵和手指发光发热。
据《人物》报道,在河里划船时,他不知道清澈是什么?朋友就将他的手放进河里,告诉他,这就是清澈;
在西藏,磕头朝圣的藏民不让摸,曹晟康就模仿藏民的动作,五体投地,去感受信仰的力量;
在卢浮宫,工作人员带他去摸雕塑,让他感受什么叫艺术的精美;
在埃菲尔铁塔,他摸着塔上的铁锈,去感受建筑的雄伟。
在非洲大草原,老虎狮子大象他摸不了了,他就仔细听动物们的脚步声和嘶吼声。
在雅鲁藏布江,他坐在山顶,仔细听流水声、鸟声、风吹过花丛声,在心里感受春暖花开。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看不见还要去全球旅行,这不是瞎折腾吗?
曹晟康的朋友在接受人物采访时,给了很好的回答:
“他对世界有自己独特的解读方式。虽然他看不见,但是他的世界没有黑暗。”
而生活里有些人,眼里的世界却是黑暗的,不是看不到彩色,而是没有用心看。
曹晟康在旅行里,取悦自我,找到自我,用自我去解读这个世界的面貌。
没有眼睛,没有手机,没有相机,照样能在旅途中体验快乐。
旅行的快乐没有那么多附加值,用心体验,足够了。
04 不出门,也能旅行
旅行一定要出门吗?
有人问了环球旅行作家皮科一个问题:“你最向往的旅游地方是哪里?”
有人以为他会分享一个最好玩的目的地,而他的回答出人意料:“哪都别去。”
有人会觉得,旅游大师是去了太多地方,审美疲劳了,才说出这句话。
事实并不是这样。皮科在TED演讲解答了这个问题:
“旅行要学会的第一件事是,用正确的视角看世界,否则大地依旧黯淡无光,
就像你带一个容易生气不会欣赏美景的男人去爬喜马拉雅山,
他只会抱怨那里的食物难吃,这跟哪都没去有什么区别?”
另外,在他看来,培养更专注和更珍惜世界的视角的诀窍是“哪都别去”。
哪都别去?那能干嘛?多无聊啊。
在这个时代,我们很难快乐起来,在家呆着会更焦虑,于是想从旅行中取得快乐,摆脱焦虑。
然而很多人去过了很多地方,回来面对现实时,发现自己还是不快乐。
正如帕斯卡尔所说:“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呆在自己的房间。”
安静地呆在房间里,你可以看书,看纪录片,看电影,身体不用出去,灵魂照样在路上。
金庸老先生享受阅读,哪怕他不用出门,也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武侠世界。
金庸一生写了十五部武侠小说,提到的地方有许多,但“襄阳”是被提到最多的一个地方,出现了260多次。
很多书迷会觉得金庸老先生经常去襄阳,才将襄阳描写得这么生动,让人向往。
然而,他从来没去过襄阳。
他足不出外,却将襄阳的“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描写得淋漓尽致。
金庸的经历正如电影 《三个男人一个孩》里所说的:
“除了旅行,我发现干别的很多事也能有旅行的享受,比如读书,比如工作。
总而言之,在读书和旅游比起来,我宁愿当个(已读)书本收藏者,也不愿意当个目的地收藏者。”
简而言之,旅行的滋味不一定要出门才能感受,
当你享受阅读等一切能拓宽视野的东西时,你也能获得同样的旅行体验。
05
旅行也好,独处也罢,它们最终的目的都不是逃离现实,而是更好地让自己面对现实的生活。
旅行不是万能膏药,不包治百病;
旅行不是炫耀品,取悦别人忘了自己;
旅行更不是焦虑品,不要陷入越旅行越焦虑的死循环。
虽然旅游本身没有意义,但是旅行还是要去的。
你依赖不了旅行的意义,但你能靠自己在旅途中找到新活法。
在每个城市,除了拍照,你更应该看到成千上万个人的生活方式。
你更应该知道生活不是只有一种活法,不要在一个生活死结上死磕,打开自己的围城,打通内心的死胡同。
精致的旅行,是在旅途中找到全新的自己,打开思维的死结,以一个好心态来面对现实的不安与压力。
旅行本身不能帮你解决眼前的困境,在陌生旅途上找到一种新活法才能解救你这只纠结的困兽。
《旅行的艺术》 书里说过这么一句话:
“我们从旅行中获取的乐趣或许更多地取决人于我们旅行时的心境,而不是我们旅行的目的地本身。
如果我们可以将一种游山玩水的心境带入我们自已的居所,那么我们或许会发现,
这些地方的有趣程度不亚于洪堡的南美之旅中所经过的高山和蝴蝶漫舞的丛林。”
比旅行本身更性感的是,我们用旅行的心态,在现实生活里打怪的姿态。
姿态不一定要帅,但是一定要豪迈!
告诫:旅行吧,趁活着
把钱省下来,等待退休后再去享受。
结果退休后,因为年纪大,身体差,行动不方便,哪里也去不成。钱存下来等
养老,结果孩子长大了,要出国留学,要创业做生意,要花钱娶老婆,自己的退休金都被要走了。
当自己有足够的潜力善待自己时,就立刻去做,老年人有时候是无法做中年人或是青少年人能够做的事,年纪和健
康就是一大因素。
小孩子从小就要告诉他,养你到高中,大学以后就要自立更生,要留学、创业、娶老婆,自己想办法,自己要留多
一点钱,不要为了小孩子而活。
我们都老得太快,却聪明得太迟。朋友去年丧妻,这突如其来的事故,实在叫人难以理解,但是死亡的到来却总是
如此。朋友说,他太太最期望他能送鲜花给她,但是他觉得太浪费,总推说等到下次再买,结果却是在她死后,用
鲜花布置她的灵堂。
这不是太愚蠢了吗
等到......等到......,似乎我们所有的生命,都用在等待。
“等到我大学毕业以后,我就会如何如何......”我们对自己说。
“等到我买房子以后!”......
“等我最小的孩子结婚之后!”......
“等我把这笔生意谈成之后!”......
“等到我死了以后!”......
人人都很愿意牺牲当下,去换取未知的等待;牺牲今生今世的辛苦钱,去购买后世的安逸。
许多人认为,务必等到某时或某事完成之后,再采取行动。明天我就开始运动;明天我就会对他好一点;下星期我
们就找,然而,生活总是一向变动,环境总是不可预知,现实生活中,各种突发状况总是层出不穷。那么,我们要
如何应对生命呢我们毋需等到生活完美无瑕,也毋需等到一切都平稳,想做什么,此刻就能够开始做起。
一个人永远也无法预料未来,所以不要延缓想过的生活,不要吝于表达心中的话,因为生命只在一瞬间。有时间出
去走走,退休后,我们就要好好享受一下。
记住,别让自己徒留“为时已晚”的空余恨。逝者不要追,来都犹未卜,最珍贵、最需要实时掌握的“当下”,往
往在这两者蹉跎间,转眼错失。人生短暂飘忽,有一首小诗这样写:高天与原地,悠悠人生路;行行向何方,转眼
即长暮。正是道尽了人生如寄,转眼即逝的惶恐。
有许多事,在你还不懂得珍惜之前,已成旧事;有许多人,在你还来不及用心之前,已成旧人。
遗憾的事一再发生,但过后再追悔“早明白如何如何“是没有用的,”那时候“已经过去,你追念的人也已离开了
你。
一句瑞典格言说:“我们老得太快,却聪明的太迟。”不管你是否察觉,生命都一向在前进。
人生并未售来回票,失去的便永远不再得到。将期望寄予“等到方便的时间才享受”,我们不知失去了多少可能的
幸福!
不要再等待有一天你“能够松口气”,或是“麻烦都过去了”。
生命中大部分的完美事物都是短暂易逝的,享受它们,品尝他们.
去旅行吧....趁活着..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熱度:
文章難度:
文章質量:
認證文章
說明:系統根據文章的熱度、難度、質量自動認證,已認證的文章將參與打字排名!

本文打字排名TOP20